-
山海情·扶贫事业里的中国故事
闽宁之情,山海为证 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重磅揭晓,中国“菌草之父”林占熺光荣上榜。但您可能并不知道,他就是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山海情》被称为2021年跨年剧王,最高评分9.6,堪称近年来国产剧中的佼佼者。“移民扶贫...
阅读全文>>
-
胡服骑射,是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剪影
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十分有名,使赵国一跃成为可与秦国对抗的强国。胡服骑射不仅体现了赵国的民族交融,其他诸国也发生了区域性民族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说,赵国胡服骑射,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奔放壮阔的民族大交融历史图景。 01 赵国为何要搞胡服骑射? ...
阅读全文>>
-
跨度近200年!清朝五帝为何续修《一统志》?
近期,《大清一统志》点校本隆重出版。《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一统志》的编修是国家工程,历经康、雍、乾、嘉、道五朝,时间跨度近200年,完成3部皇皇巨著。清朝五帝出于什么动机,在近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续修《一统志》呢? ▲清全盛疆域图。...
阅读全文>>
-
有朋自远方来,如何招待?丨礼成人生⑥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华民族乃好客的民族,几千年的待客实践,成就了一套完整的待客礼仪。这些礼仪不仅协调着客人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世间带来几分双向奔赴的美好。我国古代待客礼仪是如何产生的?在古代礼仪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
阅读全文>>
-
王蒙忆新疆:这是终生的缘分
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这句话用于概括王蒙之于新疆题材系列作品实在贴切。 1963年,王蒙挈妇将雏远赴新疆,“用16年的时间成为维吾尔语博士后”(王蒙语)。2023年,是王蒙从事文学创作70周年,距他远赴新疆也有60年。那片辽阔大地上色彩丰盛的生活,早已融为...
阅读全文>>
-
李大龙:中国之为天下,新疆何以为疆?
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这一历程对于今天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又有着怎样的启迪?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教授就此接受了“道中华”专...
阅读全文>>
-
《三国志》最早的手抄本为何出现在新疆?
《三国演义》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作为文学作品,其中带有文学性的描绘内容未必真实可信。要想真正了解三国历史,还是要读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写于公元3世纪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在几十年里,《三国志》就传入并流行于西域地区。现藏...
阅读全文>>
-
听《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它的故事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之“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的重要展品,清代旧刻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的立教依据和根本教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
阅读全文>>
-
中华衣冠何以成为文明的力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左传》 中华民族的服饰不仅具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的实用功能,还具有遮羞耻、增美饰、辨族群的社会功能,体现出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的教化功能,诠释着释乾坤...
阅读全文>>
-
欧洲也出圈,中国筷子为何走了那么远?
它为何快速出圈?欧洲皇室为何迅速效仿法国路易十四? 到今天,筷子早已不是中餐特有的配置,中国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地区使用筷子进食。如果做个小调查就会发现,世界上40%的人,包括南亚、东南亚、近东和非洲,还是用手进食;30%的人,包括欧洲和南北美洲用刀叉...
阅读全文>>
-
万物皆可夹,筷子何以流行中华文化圈?(上)
随着疫情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计划着恢复国际交流,在出行之前,他们总会选一些轻巧又精美,同时还能传递文化韵味的随手礼。筷子,在这时总能出现在礼单上,这小而轻便的一对小棍,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选手。 作为一日三餐离不了的饮食餐具,筷子并不...
阅读全文>>
-
古代的读书人不缺乏仪式感——古代学礼那些事儿丨礼成人生⑤
礼仪是一切文明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礼”在中华文明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涵盖了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钱穆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柳诒徵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