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长江之歌 >> 正文

长江之歌

2021-02-09 民族画报记者 和勇 撰文

大江落日美。(周永富 摄影)

文明的兴亡,大都跟河流有关。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滋养着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金沙江到巴山蜀水,从八百里洞庭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无数风流人物如大江东去般不绝涌现。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中下游、两岸及干支流,形成庞大的经济社会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长江和黄河沿线考察调研。他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这是一条值得讲述的河流:

沿长江有多彩的民族故事。长江沿岸特别是上游金沙江沿岸生活着藏、纳西、傈僳、彝、白等多个少数民族,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元素,也流传着无数的民族故事,产业、旅游、环境保护……皆可入册。

沿长江有深厚的红色基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江两岸曾经发生过无数与红色中国息息相关的重要事件,以长江为轴,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有着重要意义。

沿长江有鲜活的当代中国故事。长江经济带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城市建设、抗洪抢险、抗击疫情、生态保护……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正在长江两岸上演。

民族的,红色的,当代的……长江边发生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领略过黄河的壮美,新年伊始,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长江,用故事、用图片解读这条伟大的河流,并读懂这条河流之上的当代中国。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摘自《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你从雪山走来……”脍炙人口的歌曲《长江之歌》,第一句便道出了这条大江的出处。

鸟瞰昆仑雪山。(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格拉丹东的冰雪融水是长江源头水源主要的补给来源。(贺西京 摄影)

冰雪消融,汇流成河,向东奔流。(贺西京 摄影)

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心,这里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交通险阻,人迹罕至。源头地区有皎洁的雪山冰川、连片的沼泽地、热气蒸发的泉群和地球上海拔最高、间有湖泊散布的大面积风积沙丘。长江源区由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组成。沱沱河与当曲汇集在一起后,叫通天河。通天河流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河道较为顺直,水量充分。通天河在玉树接纳巴塘河后进入西藏自治区与四川省交界处的高山峡谷之间,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著名的横断山脉区。地形自西北逐步向东北倾斜,群山绵亘,山岭之间的峡谷成“V”形,深达两三千米,江水如万马奔腾,穿行在峡谷之中。与金沙江相邻的怒江、澜沧江,相互之间间隔最近处仅70多公里,三条江平行南流。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侧,流到四川省宜宾市,当它和北面流来的岷江在宜宾汇集之后,才称为长江。

在辽阔的长江源区,辫状水系是高原上一道道壮丽的景观。这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沱沱河景观。(贺西京 摄影)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入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是黄河的20倍左右,占我国江河年入海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长江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11个省级行政区,自西而东,横贯我国腹部。长江支流则南北延伸,散布到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长江流域面积广达180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的两倍半,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它在黄河、淮河和珠江之间构成一个巨大的水系。长江源头到入海口的总落差有5800多米,丰沛的水量加上巨大的落差,使长江的水能蕴藏量高达两亿六千八百万千瓦,占我国水能蕴藏量的40%。长江水域辽阔,现有水面面积约一亿三千万亩,接近我国淡水总面积的一半。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也很丰富,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无论从哪方面讲,长江无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河流之一。

长江源头沱沱河的生态景象。(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漂流中国纪念石矗立在长江源头的沱沱河旁。(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漂流中国”探险队在长江源头的雪山上。(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跨越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的青藏铁路。(马才让加 摄影)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共抓大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守住青山不放松、护好绿水不辞难,就一定能让长江永葆生机活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源头话长江

过昆仑山口,沿着青藏公路向西南行驶。广袤的草场、蜿蜒的河流,映衬着远处的巍峨雪山,这是独属于高原的美景。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雪峰脚下,冰塔、冰桥、冰脊,千姿百态,仿佛一座水晶宫殿。从冰川边缘的冰钟乳上落下的一滴融水,汇入淙淙溪流,由此开始一场一路向东、奔腾万里的旅程。长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888.1米以上,作为全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虽人迹罕至,却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这里湖泊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以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和北源楚玛尔河组成的扇形水系,是长江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地处巍峨的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涉及青海治多县、曲麻莱县等共15个行政村,21143人,面积达9.0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3.35%。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交通运输越来越便捷,人类活动半径增加,大量的垃圾开始侵入原本人烟稀少的长江源,直接威胁着草原生态环境和长江水源的安全。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是可可西里,中国面积最大的无人区。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500米,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最集中的地区。多样的生态类型、复杂的治理保护工作:从对冰川、高海拔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到对退化草场的修复,再到当地牧户的脱贫攻坚……无一不考验着治理者的能力。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因20世纪90年代为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烈士索南达杰而得名。这些年,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数从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增加到如今的7万多只。因为一代代巡护员的努力,2006年以来,可可西里再没响起过盗猎者的枪声。为了唤起更多人对长江源水生态的关注,在社会各界支持下,2012年9月30日,长江源第一座民间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在沱沱河畔落成。自此,一座藏式红色建筑屹立于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与长江交汇处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也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有了很大变化,这是白雪皑皑的昆仑山。(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长江源头是野生动植物生活的天堂。这是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的藏羚羊。(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藏野驴。(樊尚珍 摄影)

藏狐。(陈生贵 摄影)

黑颈鹤。(陈生贵 摄影)

盘羊。(陈生贵 摄影)

长江源保护,受益的除了这片土地,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沱沱河,长江的西源。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唐古拉山的藏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牧马放羊。由于受超载放牧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生态曾一度退化。这里远离城市,过去,牧民生活艰苦,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是难题。2004年11月,为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唐古拉山镇上6个牧业村的128户牧民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草原,搬往40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南郊新建的长江源村定居点。2016年8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考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村民们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2004年11月,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128户牧民搬到了长江源村开始了新生活。这是一位母亲带着放学的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新华社记者 田文杰 摄影)

走进长江源村藏式风格的大门,干净宽阔的村道、红顶白墙的院落映入眼帘。在村里的广场上,村民们时常围在一起谈天说笑,非常热闹。取名长江源村,既有来自长江源头的意思,也寓饮水思源之意。目前,长江源村共有245户568名村民。根据自愿原则,部分未搬迁的牧民固守在老地方依然逐水草而居,而搬迁到新村的人们,已经在逐渐适应城市生活。长江源村定居点的房屋由政府统一设计建造,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广场、学校、卫生所、养老院等公共设施齐全。长江源民族学校位于长江源村的正中央,对于一个乡村小学来说,规模已经相当大了。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许多牧区的家长也将孩子送到这里读书,现在学生数量达到了707名。学校还增设了少年宫的课程,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民族文化。

在长江源村长江源民族学校,牧民子女快乐地学习成长。这是学生们做课间操。(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影)

过去在山上时,村民们一年四季都住在帐篷里,靠养牛羊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搬迁下来后,政府不仅通过开展培训推动劳务输出、发展汽车维修和藏族服饰加工等后续产业,而且实施草原奖补以及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政策,让家家都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

玉树诺布嘎琼民族服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正在生产加工藏族服饰。(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如今,村里每人每年草原奖补最低有1.5万元、最高3.7万元,再加上每人5600元的困难补助,以及每户3000元的燃料补助金,生活上不用发愁了。人们也在逐渐适应城市发展的节奏,一些年轻的村民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在城市中创业。

对于从沱沱河畔搬迁下来的人们来说,草原传统文化依然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虽然身在新村,但他们仍然会定期回到曾经居住的地方,守护那片绿水青山。长江源村现有172名草原管护员、23名湿地管护员。此外,在长江源村,几乎每户都有一名草原管护员,他们每月一次深入到沱沱河地区,巡护已经禁牧十多年的高寒草原,清理沱沱河畔和公路沿线的垃圾。除了清理垃圾,守护边界线和草场的和平也是草原管护员的重要职责。

从2016年起,西藏安多县玛曲乡在全乡范围内组织“保护长江源”捡拾垃圾活动。这是村民学习如何区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新华社记者 周锦帅 摄影)

长江源村的变迁,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实践的一个缩影。这些年,在长江源周围,草原上鼠害少了,野驴、野马等野生动物多了,河道里也几乎看不到垃圾了,以前干涸的小河里又有水了。而对于曾经生活在长江源头的长江源村人而言,和以前相比,看病、孩子上学都很方便,尤其是上学条件的改善,直接影响了一代人。自启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投入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累计超过了180亿元。而随着生态保护项目的实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稳步恢复态势。如今,草原植被有了很大的改善,河流得到更好的涵养,野生动物也明显增多。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流域水质优良,经絮凝、沉淀、过滤等常规净化处理即可供生活饮用。2017年,这一地区向下游输送水量超过600亿立方米。

长江源头的生态旅游实践

飞溅的水花,快速舞动的板桨……运动员手握船桨在浪花激荡的河面上劈波斩浪。2019年9月,在长江一级支流巴塘河上,全国漂流俱乐部联赛暨全国桨板公开赛正式开赛。全国近20家水上俱乐部及100多名桨板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比赛。

玉树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均发源于此,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称。其中长江一级支流巴塘河下游河段,河道天然落差大,符合国际“4+”级漂流赛道标准,属于国内乃至国际上少有的高等级漂流优秀赛道,玉树因此成为国内外的漂流圣地,也是国际漂流运动赛事的主要举办地之一。此次比赛在充分挖掘玉树独特自然资源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玉树漂流”的国际影响力。借助举办国内和国际性的漂流赛事,通过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玉树在体育产业尤其是漂流产业发展、体育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条特有的“玉树道路”。

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三江源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玉树大力发展城际漂流等水上运动。这是惊险刺激的长江漂流。(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漂流在长江大浪里。(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参加2015年长江玉树极限漂流暨纪念长江漂流三十周年活动的漂流者,纪念首次在长江漂流遇难的勇士尧茂书。(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除了高原户外运动,玉树精细布局了全州“一盘棋”的思路,区域间打破界限加强合作,打造出源头科考探险、唐蕃古道怀古、康巴民俗体验等多个文化旅游板块。玉树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自治州。千百年来,唐蕃古道的繁荣兴盛,文化交融,让玉树成为藏族康巴文化集大成之地。这里是歌舞之乡,这里是诗歌之源,这里更是动物的天堂……

三江之源,生态先行。位于“三江之源”的玉树,最宝贵的资源就是生态。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更是青海作为长江黄河源头的义不容辞之责。三江之源的生态地位,决定和赋予了青海加强水源涵养和保护的神圣职责。玉树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任务是在生态保护上,换句话说,玉树对青海省和全国的责任,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态保护上。据统计,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以来,玉树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20多个,完成退牧还草、治理黑土滩、安置生态移民、实行草原禁牧减畜等项目。玉树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此外,还建设10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玉树人牺牲局部的经济利益以保护我国总体的生态环境,为中华大地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处在特殊地理位置和承担着特殊使命的玉树,最好的发展路径就是旅游业。玉树有大美,把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旅结合,给玉树带来持续的发展与繁荣。而玉树自身所能做的,就是挖掘旅游潜力,用旅游业支撑经济和社会的成长。近年来,通过打造玉树的各式特色体育文化旅游节庆赛事,例如传统赛马节、三江源母亲河公祭活动、世界漂流锦标赛以及第三极终极越野拉力赛等,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玉树、体验玉树、感悟玉树。作为一座地震废墟上破茧成蝶的年轻城市,和谐、美丽、繁荣的新玉树在三江源腹地焕发出勃勃生机。2015年以来,玉树州旅游发展迅速,预计到2025年,全州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亿元。为了这个目标,玉树州正在将城市、乡村、生态产业、文化、旅游诸多功能相互融合,整体打造名副其实的国家公园和世界生态旅游胜地,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

2010年4月14日,玉树遭受强烈地震,经过10年来的重建,如今的玉树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三江之源。图为重获新生的玉树州府结古镇。(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玉树藏族精美的服饰,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青藏高原上的康巴汉子。(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合理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要用1%的利用换取99%的保护。1%的利用就是从满足旅游基本功能建设入手,利用3至5年的时间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99%的保护,即除满足旅游基本功能建设外,让更多、更大、更好的生态回归于天然、原始、纯真。旅游开发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阿夏永红这样说,“保持旅游生态资源的原真性和特色,以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全域旅游理念统筹玉树旅游产品开发和布局,借鉴国内外高原生态旅游地区发展经验,把玉树州建成中国独具特色的三江源旅游目的地、示范性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成青海省南部旅游经济增长极、中国康巴文化的重要展示和体验区、陆上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旅游文化节点、世界一流的藏文化及高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

王京莉  和勇  石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