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读图学党史》|“悬崖村”: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 >> 正文

《读图学党史》|“悬崖村”: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

2021-08-09 民族画报记者 特木尔巴根 报道

 读图学党史

四川大凉山系南段的狮子山下,美姑河在苍翠山林之间蜿蜒穿梭。这里是大雪山的支脉,一枕碧流将群山割裂成峡谷,自谷底极目望去,千仞壁立,高耸入云。烟波浩渺之中,偶尔有村民登上一架藤梯,在乱石绝壁之间百步九折,攀入天际。他们的终点,是自己苦守百年的家园——位于海拔约1400米悬崖之上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也被称为“悬崖村”。

藤梯上爬行的小学生。(陈杰 摄影)

2016年,一张记录十几名小孩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倔强的表情循着藤梯奋力攀爬的照片在社交网络广泛传播。“悬崖村”之名不胫而走,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3年2月22日拍摄的“悬崖村”的藤梯;右图为人们沿着刚建好的钢梯登上“悬崖村”(2016年11月29日摄)。(新华网发 阿克鸠射 摄影)

2016年5月,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条件,凉山州和昭觉县共拨款100万元,将藤梯升级为钢梯,出行条件大大改善。由1500多根钢管、6000多个扣件修建起来的铁梯屹立在“悬崖村”村民前面,顺着2556级台阶,村民可以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家。

在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村民沿着钢梯下山。(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影)

2019年8月,因雨季对上山道路造成损坏,村民自发参与修复。(来源:新京报)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起大凉山“悬崖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前不久又看到材料说当地已经建了新的铁梯,这样心里又感觉到松了一下。”

莫色阿场、阿勒曲作夫妇带着5岁的儿子沿着“悬崖村”的钢梯下山,准备搬进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影)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施策,社会各界也积极帮助“悬崖村”脱贫奔小康。当地实施了4G信号全覆盖工程,村民们渐渐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直播,向外界传递“悬崖村”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悬崖村”也因此变成了“网红村”。

在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村民某色拉吉一边直播一边沿着钢梯下山。(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影)

2020年5月中旬,84户“悬崖村”老乡扶老携幼,顺着天梯下了山,搬进了昭觉县城北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了楼房,开始了幸福新生活的“悬崖村”村民由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上图为村民莫色达体夫妇在“悬崖村”的家门口拍照留念。下图为莫色达体夫妇在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新家的阳台上挥手。(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影)

上图为“悬崖村”村民莫色阿场、阿勒曲作夫妇和5岁的儿子在“悬崖村”的家门口准备出发前往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下图为莫色阿场、阿勒曲作夫妇和三个孩子在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的新家里合影。(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影)

上图为村民莫色拉则的妻子在“悬崖村”的家中厨房里做饭;下图为莫色拉则在昭觉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依乌社区的新家里做饭。(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影)

2020年4月28日,俯瞰新建的勒尔小学。该校学生过去不到200名,现已达到500多名。(来源:新京报)

“悬崖村”大部分村民搬迁到昭觉县城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来源:新京报)

特木尔巴根  央金  娘吉加  编辑  胡琪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