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报道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甘肃“铸牢”新实践——道中华·丝路行|八步沙:敢把沙漠变绿洲 >> 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甘肃“铸牢”新实践——道中华·丝路行|八步沙:敢把沙漠变绿洲

2025-07-18 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报道

八步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曾饱受风沙之苦。为保护绿色家园,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矢志不渝、拼搏奉献,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八步沙村民正在治理沙漠。

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里,一张 1981 年的治沙承包合同静静陈列,六枚鲜红手印在泛黄纸张上格外醒目。当年,郭朝明、贺发林等六位年过半百的老汉,看着家园被沙漠啃噬,按下红手印,立下“死也要埋在八步沙”的誓言,毅然承包下 7.5 万亩流沙,打响人与沙漠的生死战。时光荏苒,三代人接力四十余年,从最初“一棵树一把草” 的土办法,到后来引入滴灌技术、发展沙产业经济,用双手在荒漠中开辟生路。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讲解员讲述八步沙六老汉治沙事迹。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陈列六老汉刚开始治沙的生活场景。

40多年间,三代治沙人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32.35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建设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以及花卉、观赏苗木1000多万株,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转变,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重要贡献。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察看林场风貌,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介绍,还拿起一把开沟犁,参与到治沙劳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作为第二代治沙造林人的代表,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对总书记的到来印象深刻,备受鼓舞。他介绍道:“经过多年治理,风沙线后退了20多公里,封育管护面积达到了40多万亩,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八步沙林场也在努力转型,从过去单纯治沙转而向沙漠要效益。今后我们还要逐步扩大梭梭嫁接肉苁蓉的种植规模以及八步沙‘溜达鸡’的养殖规模,通过网络直播和电商销售打响‘八步沙’品牌,让更多人了解、走进八步沙。”

第二代治沙造林人代表,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提起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备受鼓舞。
郭万刚认真检查树种封育管护。
八步沙从过去单纯治沙转向沙漠要效益,绿化后的沙漠变成了“金山银山”。
八步沙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转变。

游客正在八步沙制作沙画。

可以说,八步沙矢志不渝追逐“绿之梦”的治沙史,就是古浪人民持之以恒建设生态新家园的奋斗史。201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如今,八步沙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八步沙林场党性教育、生态研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持之以恒的治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并激励着更多人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在实干担当中铸就新时代的绿色丰碑。

潘璇 苏明辰(实习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