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誓词碑故事 传承誓词碑精神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总书记信中提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就矗立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内。
近日,民族画报记者跟随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的“牢记嘱托这十年 云岭团结花正艳”主流媒体云南行采访团,走进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深切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动人景象。
始建于2001年的民族团结园,是全国第二批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其中,矗立在六角亭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写照。1950年,云南普洱专区各组代表应邀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下誓词碑,48名各族代表在誓词碑上签名。
今年54岁的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谦岗村方财兵,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发起人之一,也是70多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方有富之子。方有富重病住院期间,多次嘱咐方财兵:“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2017年,方财兵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义务讲解员。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对边疆各族儿女的深情关怀。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才能一起过上好日子!今后,我将继续深入云南省各地的村寨、社区、学校等,把誓词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方财兵对记者说。
与民族团结园一墙之隔的普洱中学,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感召下,通过组织引领、队伍聚力、营造氛围、实践提升等一系列举措,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族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守护者。
在普洱中学美术教室里,学生绘画的56个民族主题绘画栩栩如生;在校园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旁边,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小讲解员聚精会神地讲起自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学校每一届新生入校都有“走进民族团结园”必修课研学活动,让新生们近距离学习誓词碑故事、传承誓词碑精神……
普洱中学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打造讲好“一块丰碑故事”、跳好“民族团结舞”、唱好“民族团结歌”、上好“专题思政课”等特色教育活动,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学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宣传,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学生们的心灵深处。
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砥砺前行。正如碑文所言:“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在新征程上,云南各族儿女将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