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古镇:非遗文旅融合发展 拓宽百姓致富路
编者按:9月19日,“团结花开彩云南——主流媒体云南行”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启动。9月19日至25日,15家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将深入云南省昆明市、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村寨、社区、企业现场深度采访。让我们跟随民族画报记者的镜头,看看云南省如何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重点工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白墙黛瓦,雕梁画栋,良田在侧,流水潺潺……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古镇,穿越千年时光,伸手可触深厚文脉。当传统民间艺术邂逅当代艺术,匠志集便在这片沃土之上应运而生。匠志集追溯了20余种大理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设置甲马版画艺术馆、百工馆和喜洲老街三个区域,成为展示大理历史风貌及文化遗存的一扇窗。
在甲马馆内,从雕版印刷术到中国各地民间版画的发展,从一个小小的祈愿祝福到雕刻在甲马版上的大理故事,传统和经典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甲马,又称“纸马”“神纸”,是一种民间木刻版画艺术,主要用于祈福。百工馆内,集中展出陶艺、布艺、金工、营造、纸扎、造纸、玩具、泥塑、瓦猫、面塑等20余种非遗文化,打造百花齐放的民艺盛宴。在喜洲老街上行走,如同穿梭在老电影的镜头中,带来深深的怀旧感。
“我们将继续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非遗文化展示与互动平台,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将大理所保存的文化传统、文化现象与现代艺术结合,将这一文化瑰宝继续传承下去。” 匠志集馆长田飞表示。
大理市喜洲古镇的周城,素有“民族扎染之乡”之称,蓝白两色在这里随处可见,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段树坤是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的主人,也是白族扎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而他的妻子段银开则是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传承人,夫妻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他们收购了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厂的老厂房,并将其改造成了具有典型白族民居风格的扎染坊和博物馆。大量的扎染藏品,让其成为全中国第一个以扎染为主题的博物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族扎染的历史与工艺,我们将这个博物馆设置为公益性机构,免费向游客开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扎染文化。” 段树坤说。
从2012年开始,段树坤夫妇就推出了免费教学培训班,从建立白族扎染坊到如今博物馆的成立,已经接待中外游客超过20万人次,参与扎染学习体验的人数近10万人次。四面八方的游客给段树坤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将扎染的形式从传统的服饰和家居用品突破,走向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等新领域。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可观的游客接待量成为周城乡村旅游的亮点。
扎染创新发展也带动当地就业,“因为近几年扎染的发展,对扎染工人的需求增多,让我们能够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周城村58岁的赵春梅说。据介绍,周城扎染的发展使得“扎染+研学”“扎染+旅拍”“扎染+咖啡”等新业态应运而生,让许多村民通过创业和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潘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