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之路 ——民族地区绿水青山实践篇 >> 正文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之路 ——民族地区绿水青山实践篇

2023-01-16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民族地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挖色镇的洱海风光壮美,田园色彩斑斓,一幅绿色生态高原湖泊美景映入眼帘。(视觉中国 供图)

高原之上,青海湖从面积持续缩小到水位10多年连涨,一度濒临灭绝的普氏原羚种群不断扩大。

城市之中,广西北海的红树林湿地美景与高楼街道融为一体,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改善。

群山之间,雅鲁藏布江河谷迎来大批越冬候鸟,黑颈鹤、赤麻鸭等如约而至。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从滚滚长江到九曲黄河,从东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从西北内陆到热带海岛……一幅现代化美丽中国生态画卷正舒展开来。

历经半个多世纪,塞罕坝人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图为祖孙俩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玩耍。(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影)

志愿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黄河岸边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影)

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分界洲岛旅游区,海洋生物专家与海洋保护志愿者一起进行海底珊瑚移植。(视觉中国 供图)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乌江河畔的猕猴在山林间玩耍。(视觉中国 供图)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境内的冬樱花和火尾太阳鸟。(孙晓宏 摄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草原上,牦牛悠然地行走在蓝天白云之下。(视觉中国 供图)
大美湿地增进民生福祉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强调青海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薄雪点缀的黄河源头,是远离尘世喧嚣的大美净土。(视觉中国 供图)

这10年,青海交出了亮眼的生态答卷:累计落实生态投资193.5亿元;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现全覆盖;青海湖连续10多年水位上升,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5.2%提高到7.5%;三江源地区的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0%和30%以上。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4625.6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湖泊。2022年6月,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 摄影)

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构建了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了《湿地保护法》。

湿地,是青海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基础。丰富的资源、多样的类型、强大的生态功能,使青海湿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青海省现有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稳居全国首位,有包括森林沼泽、沼泽草地、内陆滩涂、沼泽地4个类型。

青海湖鸟岛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青藏高原水鸟重要的越冬地。(视觉中国 供图)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几年水草逐年向好,藏原羚、藏野驴、斑头雁等野生动物成群结队地出现,这让从祖祖辈辈放牧,到领着工资当上管护员的一批牧民们都感到骄傲。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成为三江源头湿地保护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各类野生动物栖息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图为红脚鹬。(民族画报资料)

祁连山精灵——藏原羚。(任明宽 摄影)

青海湖畔,几只黑颈鹤正在湿地里觅食。作为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黑颈鹤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鹤种之一。目前,青海湖主要物种种群的数量正逐年稳定上升,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正式获批,生活在此的群众将进一步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让青海湖的“水—鱼—鸟”湿地生态链条越来越健康。

在国家的重视下,青海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目前,青海省通过划建湿地公园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省过半的湿地面积被列入保护范围,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海。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原湿地保护核心区玉树藏族自治州查旦湿地,当地的藏族牧民举行盛大欢迎仪式,迎接远方的客人。(视觉中国 供图)
文旅发展擦亮生态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广西考察,指出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南宁的“母亲河”邕江蜿蜒着穿城而过,串起了一座座美丽的滨水公园。(视觉中国 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打响了一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一度遭受破坏的北部湾红树林,如今总面积恢复到9400多公顷;曾经让市民绕着走的那考河等“臭水沟”,综合整治后变身湿地公园;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经过治理净减面积超过五分之一……2021年,广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5.8%,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6个设区市地表水水质进入全国前10名,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2.6%,森林覆盖率达62.55%,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改善程度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在阳朔县,天然的攀岩线路有600多条,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攀岩爱好者。图为一名攀岩爱好者在阳朔月亮山上攀岩。(视觉中国 供图)

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深挖生态科普的疍家文化原生态内涵,开发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产品,努力打造全国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标杆景区、沉浸式智慧景区。(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 供图)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市考察时强调,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的综合治理模式,改善了漓江生态环境。曾经,这片秀丽山水因采石挖砂、乱砍滥伐、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而饱受创伤,当地党委政府采取关停采石场、取缔非法采砂窝点等系列措施,守护漓江生态底色。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漓江沿岸的村民纷纷吃上了“旅游饭”,让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桂林市阳朔县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会说11门外语。她20年如一日在月亮山卖矿泉水,为游客当导游,她就是“月亮妈妈”徐秀珍。徐秀珍所在的阳朔县历村,是阳朔民居旅游示范村,村口就是著名的月亮山。随着旅游业发展和当地生态环境的逐年向好,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阳朔旅游。徐秀珍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次和外国游客交流时,总会细心记下别人口中的每一个单词,遇到听不懂的,就主动请教。记满的小本子越来越多,她的外语也越来越好,许多游客遇到困难也来找她帮忙,久而久之,徐秀珍便成了月亮山的导游,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己也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桂林,会说11种外语的“月亮妈妈”徐秀珍(左三)和外国游客在一起。(视觉中国 供图)

回望过去,桂林生态文旅建设硕果累累,展望未来,迎着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春风,桂林文旅建设踏上新征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桂林正加快推进“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建设,推动自然禀赋与历史人文、城市建设相融合,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为生态良好、城市宜居、人民幸福的世界级旅游城市。

漓江渔翁。(视觉中国 供图)
雪域高原绘就多彩画卷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实地察看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雅鲁藏布江湿地成群的斑头雁。(视觉中国 供图)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当地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建设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留住了最纯净的发展底色——西藏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8%,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7.14%。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仅在中国境内,2000多公里长的雅鲁藏布江海拔落差就达4000多米,由此造就了沿线多元的自然景观——既有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的高原草甸,也有绵延数百公里的高寒沙漠,还有孕育着无数生命的大峡谷热带雨林。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但由于源头区域所处位置海拔高、气候干燥,风灾频繁,长期以来沙化问题严重。近年来,针对雅鲁藏布江生态环境现状,西藏自治区在雅鲁藏布江源头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人工种草”“退牧还草”等多种有效措施,增加和保护上游植被,防治沙化。如今,星罗棋布的水中沙洲已变成绿洲,雅鲁藏布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仅2021年,仲巴县就整治了近10万亩退化草场,相关区域植被正在稳步恢复。

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索松村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内的桃花盛开。(视觉中国 供图)

雅鲁藏布大峡谷。(视觉中国 供图)

林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良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让这里成为众多候鸟越冬的天堂。每年10月中旬“高原神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会准时到来,次年3月,鸟群北飞。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与候鸟有了像家人般的感情。林周县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受伤野生动物的救护。林周县林草局在黑颈鹤经常活动的区域建立了10个投食点,采取不定期喂食、巡护员监管的方式,为黑颈鹤营造了一个食物充足、活动安全的栖息环境,使得保护区内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多,2021年,来林周过冬的黑颈鹤达2200余只。

拉萨市林周县黑颈鹤保护区内的黑颈鹤。(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影)

从藏南谷地到千里之外的藏北草原,雪域高原正绘就一幅多彩的生态画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随处可见。高原儿女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画笔勾勒出大美西藏。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拉萨市北郊,被誉为“拉萨之肺”。图为拉萨市民沿拉鲁湿地步道游玩。(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影)

高莹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