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报道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汇聚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汇聚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2022-09-30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8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赵勇、中央统战部民族工作局局长华彦龙、国家民委政策法规研究司司长张谋、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郭建民介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上的各族儿童。(民族画报记者 陈立民 摄影)

民族工作确立了“新思想”,明确了“新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明确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更加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民族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引导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贡献。在云南省临沧市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里,边境村的几个老支书和年轻党员围坐在一起畅谈,他们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纷纷表示要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民族画报记者 赵利 摄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图为 2021年 9月,浙江省金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心聚力走向共同富裕”为主题的“民族团结号”BRT公交专线始发。(视觉中国 供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宣教工作。图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街区。(民族画报记者 赵利 摄影)

十年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我国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新修订的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推动 7 个省区市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2021年4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举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现场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资料、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团结应知应会相关知识,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给群众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资料。(中新社发 蒙增师 摄影)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评价体系,纳入各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的核心课程。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树立和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图为 2020 年 12 月 16 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梁山街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在“民族团结小课堂”上与小朋友们互动,在各族小朋友心中深植民族团结的种子。(视觉中国 供图)

通过教育让各族群众认识到“一个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愿景”就是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三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四个与共”就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五个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图为在位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内的全国首家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馆馆内,参观者饶有兴趣地观看民族服饰。(视觉中国 供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各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校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心田”系列活动,抽调专业老师组建剪纸、书法、武术、古诗、舞蹈、乐器等校园社团,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图为和硕县第一小学学生在学习书法。(视觉中国 供图)

2019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1万多名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加。他们大多是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学生、职工等,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龙舟、陀螺等每一个项目都有多个民族的运动员共同参与。开闭幕式上展示了太极拳、侗族大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族青年共同参加民族大联欢等活动,共同表演、共享美景、携手同游。各族群众赞叹,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群众体育的盛会,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是彰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盛会。图为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袁东平 摄影)

通过树立和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成为中华儿女共享的节日。图为2018年2月,随着春节、藏历新年的日益临近,拉萨市民开始选购年货,街头年味越来越浓。(中新社 何蓬磊 摄影 )

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国的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既明确了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同时又明确了保障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图为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各族小学生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上语文课。(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2022年6月3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第六届端午龙舟文化旅游节在走马川河畔举办。(视觉中国 供图)

修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指标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项战略任务细化成创建的主要指标。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一系列高质量发展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族群众深刻意识到,只有国家强了、中华民族好了,自己才能过上好日子。通过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我国已经有7个省区市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共同性的方向,调整完善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条例和政策的实施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很多国家公职人员充当起了宣传员的角色。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深入基层,向村民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知识。(贺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供图)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边境管理大队遮放边境派出所民警孟黎明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常年在辖区村寨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通过他的努力,化解了很多可能涉及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许多重要会议上作出明确部署,在民族地区调研时关心苗绣、“三月三”节庆、《玛纳斯》说唱等少数民族文化项目发展,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图为在贵州省剑河县华润小镇苗绣“微工厂”,少数民族妇女正在赶制订单。( 视觉中国 供图 )

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昔日的苦窖水变成了甘甜的自来水,过去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到了家门口,孩子们能就近上好学校,老百姓不用到大城市就能看好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 3121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高原路网越织越密,路况条件越来越好,雪域高原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交通运输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先手棋”的效应越来越突出。2021年6月25日,拉林铁路开通运营,拉近了西藏与其他城市间的距离,进一步完善了西藏的路网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图为盛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畔青稞田旁的拉林铁路大桥和飞驰而过的拉萨 – 林芝直达特快旅客列车。(视觉中国 供图)

穿山越岭,风雨兼程,在一个又一个偏僻村寨里穿梭……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开行着这样一趟趟“慢火车”,它们逢站必停、票价低廉,是沿线各族群众生活和出行的重要工具。图为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往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果彝族乡的5652次“慢火车”上,列车工作人员表演孔雀舞。(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新疆交通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建设质量稳步提高的最好时期,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完成276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8万吨,航班起降36.9万架次。图为一架客机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降落。(视觉中国 供图)

“十三五”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日益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区“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建成城市道路4347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8.90%,燃气普及率达到91.54%。图为2022年4月30日,宁夏首个环形过街天桥凤还桥在银川市投入使用。(视觉中国 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图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加宜苗寨,从人畜混居的贫困村到宜居旅游村的蜕变。(视觉中国 供图)

近年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依托土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落地,初步形成以水、风、光储为支柱的产业集群。图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生态光伏发电园区,通过新能源发电,这里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00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900余万吨。(视觉中国 供图)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内蒙古科技馆、体育馆、美术馆、博物院、文化中心在内的一批功能现代、设施先进的标志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各族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图为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博物院建筑群。(中新社发 王正 摄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一些新中国“一步跨千年”的少数民族又经历了一次从贫穷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完成脱贫任务后,云南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图为地处中缅边境、以汉族和景颇族为主的边境民族村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龙安村,村子街头安装了水龙头,村民随时可以用上自来水。(民族画报记者 赵利 摄影)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聚焦乡村振兴,致力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拓展直播实训基地5个,培训农村电商人才282人,带动8000余人实现了在家就业。图为钟山县农村电商团队帮助贫困户直播带货推销农产品。(贺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供图)

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脱贫攻坚奔小康,各族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这十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 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0.2%。民族地区的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西藏人均寿命10年间提高了整整4岁。一些新中国“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又经历了一次从贫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通过脱贫奔小康,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供电公司员工和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援藏帮扶人员,在海拔5373米的全国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乡措果村对当地农村电网设备进行检修,确保电网设备以良好的状态应对即将到来的低温、大雪天气。(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天使之旅——西藏先心病儿童筛查救助行动”。图为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代表们在先心病筛查活动上为儿童送祝福。(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影)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人和街小学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中益乡小学通过中国移动开发的“5G 双师课堂”应用,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同步互动教学。“5G 双师课堂”通过远程教学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均衡发展。(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瓜果香飘神州大地。在位于喀什市中心的喀什古城,当地群众依靠富有特色的维吾尔族建筑,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幸福生活。图为建筑装饰、雕刻风格处处体现着维吾尔族浓厚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的喀什古城。(视觉中国 供图)

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仅铁路一项,民族八省区10年增加了1.58万公里。一大批产业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让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越来越足。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用上了水冲厕所、互联网,种地实现了部分机械化,各族群众信心更足、干劲更足。

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二团的农机工人积极购买大马力机车,实现了犁地、整地、打药、播种一体化作业和全程 100% 机械化播种。图为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棉花精量播种机在播种。(中新社发 陈健生 摄影)

一块4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的“飞地”成为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同时也为民族地区扶贫创造了新模式。2021年,“飞地”园区创造的税收占全县税收的36%,走出了一条“借船出海”的新路子。图为在丽水经济开发区景宁民族工业园区内,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裁剪保温棉。(视觉中国 供图)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是一个德昂族聚居的村落,该村积极发展茶产业,不断积累制茶经验,针对南方潮湿的气候研制出一套制作酸茶的方法。2021年,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族画报记者 韩俊丽 摄影)

“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累计建成949个集中安置点。截至2022年6月底,搬迁群众已就业92.99万人,就业率92.34%,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图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产业园区内就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宗委 供图)

畜牧业作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州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羔羊经济”已发展成为海北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一大亮点,在全省主要畜牧业 6 州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图为海晏县东达村的养殖大棚。(李勇 摄影)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当前,多个民族成员组成的家庭越来越多,各族群众互相帮助、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故事比比皆是。在新疆,干部职工和160多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结对认亲,谱写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0万名干部和160多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结对认亲,谱写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图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举办的“激情新春 与馕共舞”闹元宵系列活动中,基层干部与结对“亲戚”在油馕展区合影留念。(视觉中国 供图)

近年来,贵州省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中不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民生领域亮点纷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图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苗寨的脱贫户为庆除夕梳妆打扮。(视觉中国 供图)

2020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87支工作队党员干部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推进“访惠聚”驻连(村)工作,协助团场(乡镇)党委和连队(村、社区)党支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社会稳定、深化改革、脱贫攻坚、兵地融合等工作任务,有力夯实基层基础,取得显著成效。图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访惠聚”工作队为连队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梁斌 摄影)

通过脱贫攻坚奔小康,各族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及医疗卫生条件、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图为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第五小学的各族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地放飞风筝。(视觉中国 供图)

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扫除一切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障碍,推动各族群众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序流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中,流动人口超过3700万,仅广东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约有370万,是10年前的两倍多,而且这个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赵勇介绍,为顺应这种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我国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政策。如促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政策等。

——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将他们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甘肃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是福建神农菇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自落户甘肃张掖以来,对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影)

由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广东省旅游局、喀什地区行政公署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组织的“粤新号”首趟援疆旅游扶贫专列带着520多名游客、援疆物资开出广州站,开启广州至喀什为期15天的丝路之旅行程。(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影)

2018年12月17日,春秋航空在上海为35名来自云南红河的乘务学员举行热烈的开班仪式,培训合格后将实现首飞。这是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沪滇结对帮扶以来,上海对口招募的首批云南乘务学员。图为身穿民族服装的乘务学员在开班仪式上。(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影)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群众在湖南援建的山南体育馆广场上跳锅庄舞。从1995年开始,湖南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20多年来,湖南援藏资金80%以上投向民生和基层,实施了山南体育馆、山南市藏医院、村级卫生所、保障性住房等一大批打基础、惠民生、促发展的项目。(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影)

2022年2月14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各族群众在志愿者指导下学习包汤圆。(视觉中国 供图)

2021年4月13日,广东省汽车客运站首条民族地区乡村文旅专线正式开通,直达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影)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银海社区“民族团结之家”,少数民族群众在咨询就医问题。银海社区居住着汉、壮、瑶、苗、回、侗等21个民族。该社区深化帮扶措施,成立就业培训室、“就业帮帮团”志愿者队伍等,积极为各族困难群众解决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中新社记者 黄艳梅 摄影)

2022年6月18日,江苏省如皋市城南街道夏庄社区小微盆景基地,少数民族群众正在参加电商直播技能培训。(中新社发 徐慧 摄影)

——创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抓手和载体。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部委共同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3 项计划。促进边疆和内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到东中部地区来就业创业,推动东中部地区的企业和群众到边疆民族地区兴业发展。

2021年7月,国家民委举办的西藏各族青少年夏令营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营。(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影)

“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暨2022年浙江省各族青少年夏令营”启动。来浙交流的新疆、西藏、四川三省区 150 余名各族青少年与绍兴市当地中小学生代表欢聚一堂,手拉手结成奋进新时代亲密伙伴、心贴心共话民族团结亲情。图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青少年以参加夏令营为契机,在参观中学习、在交流中增进友谊。(邓鹏 摄影)

2022年,边疆民族地区各族青少年北京夏令营举行,来自新疆的50名各族青少年、51名内蒙古各族青少年以及在京的 100 名各族青少年参加了此次夏令营活动。图为部分营员合影留念。(太平 摄影)

2022年8月14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2年各族青少年大连夏令营”启动,来自内蒙古巴林右旗的中小学生在大连感受历史之美、人文之美、科技之美、自然之美和友爱之美,以全方位的体验式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相互学习帮助,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图为营员参观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展馆,了解体验设计与动漫。(大连民族大学 供图)

2019年,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建成投产,优先招录当地留守妇女、建档立卡贫困户,留守妇女在政策的红利下变身产业工人。随着网络直播带货的流行,扶贫车间成立了“巧媳妇”直播带货团队,将宁夏特产通过网络进行推销,助力移民致富奔小康。图为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的“巧媳妇”团队在进行直播。(中新社发 袁宏彦 摄影)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民族团结饭店前,维吾尔族群众左尔汗·阿不都热依木为环卫工人端上“新疆大盘鸡”,让他们吃上新疆美味,过一个开心的“劳动节”。劳动节宴请环卫工是民族团结饭店多年来的惯例。(中新社发 毕兴世 摄影)

广东省珠海市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起棒球生产车间,既解决了珠海企业对棒球生产的用工需求,又解决了正安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问题。图为2022年4月,各族工人在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家棒球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忙碌。(中新社发 罗星汉 摄影)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依托当地特色种植资源,组织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来到蔡界村仙人球种植基地,学习仙人球的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帮助他们获得实用的职业技能,丰富业余生活。图为仙人球种植农户为当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讲授种植技术。(中新社发王树成 摄影)

“十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是空前的。”赵勇说,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就是生动的写照。

我国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和睦相处,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群众以“同心舞”庆祝节日。(民族画报资料)

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迎来旅游高峰,游人如织。图为景区内三位身着苗族服饰的游客。(中新社发 林世康 摄影)

每年7月,新疆旅游市场不断升温,迎来旅游旺季。新疆铁路、民航、公路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前提下,陆续开通旅游专列、旅游航线、投运沙漠公路,提升出行体验,助推新疆旅游市场升温。图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大巴扎景区,游客选购民族花帽。 (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影)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草原丰美的牧草和健硕的羊群,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中新社发 王德 摄影)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

李琳 康梦婷 高莹 编辑 潘璇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