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西藏:雪域边疆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 正文

西藏:雪域边疆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2022-09-26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编者按:

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中,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边疆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国家民委民族团结促进司与民族画报社联合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巡礼”栏目,从本期开始,陆续为读者呈现西藏、新疆、云南、吉林、内蒙古等省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讲好边境地区民族团结故事。

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拉林高等级城际公路,拉近了拉萨和林芝之间各族群众的距离。(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生活者汉、藏、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近年来,西藏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和参与度,形成人人关心民族团结、人人参与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各族群众将民族团结视为生命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与妹妹央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图为卓嘎(右二)、央宗(右三)与边防官兵共话军民鱼水情。

古桑旦增: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拉郊乡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交通不便的一个偏僻边境乡镇。现任洛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拉郊乡党委书记的古桑旦增在这里工作了33年。

古桑旦增18岁前从未离开过拉郊乡。1989年,面临毕业分配的古桑旦增萌生了离开拉郊、赴外乡工作的想法。临近毕业时,时任县委书记的扎西达杰专门找他谈话:“你是拉郊本地人,拉郊的情况你最了解,拉郊的人民也需要你,你要带领乡亲守边固土!”

山南市洛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拉郊乡党委书记古桑旦增正在巡边。

“就听书记的,拉郊的一草一木我一定守好!”20出头的古桑旦增第一次意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将与国家的领土主权紧紧连在一起,并将这份守土固边的工作当作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拉郊乡所在的白玉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山,山路崎岖,没水电、没通讯信号、没住所,经常有野生动物出没,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几乎与外界失联。1995年,古桑旦增动员自己的舅舅、哥哥、弟弟,他们2户4人和62头牲畜搬迁至杰罗布放牧点,同时也成为白玉地区第一个“哨所”。古桑旦增的弟弟平措罗布说:“哥哥给我们送来了国旗,说国旗要永远牢牢立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即使雪下得再大,压塌了帐篷,但是五星红旗必须立得好好的。”

在古桑旦增的号召下,当地群众自觉地把“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也积极加入到了游牧守边的行列。2016年,由8户16人组成的杰罗布行政村正式成立了,鲜艳的国旗高高飘扬在杰罗布村每家每户牧民的帐篷上。如今,杰罗布村已有10户23人。

古桑旦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和边疆群众对祖国的无限热爱。3年来,他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修通拉郊乡到杰罗布村约46公里的公路,完成边境小康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群众为国守边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

山南市隆子县加玉乡莫嘎拉执勤点“巡边骑行队”的队员们。

阿旺西若:措嘎湖边的最美守边者

措嘎湖距离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政府所在地有35公里,途中需要穿越丛林峡谷,趟过溪流泥泞,攀爬雪山峭壁。这里每年放牧的时间只有5个月,还常常伴有熊、老虎等野兽出没,让原本住在这里9户牧民陆续都搬离了。

2003年,措嘎湖畔就剩下了1户人家——阿旺西若和哥哥吾金多吉2人。昔日的邻居曾多次劝说阿旺西若兄弟俩和大家一起下山,可阿旺西若坚决不同意:“我们都走了,这里的雪山、草场,还有这美丽的措嘎湖就没人守护了。”

正在翻越雪山的阿旺西若。

冬天的措嘎湖周边不适宜放牧,阿旺西若早早就把牲畜赶去了山下。但即使再大的雪,阿旺西若冬季都会上山两三次,看看国旗是否还在飘扬。“只要国旗在,心里就踏实了。”这是多年来,阿旺西若一直的坚持。

严酷的环境使阿旺西若时常面临生死考验。2016年的一天,天气格外的冷,在去往措嘎湖的邦拉山上,阿旺西若一不小心,一只脚踩到了雪下的暗冰,整个身体迅速往下滑。在滑落30多米后,他终于抓住了一棵杜鹃花的根,半个身体挂在崖边,命悬一线。2017年的一天,阿旺西若放牧回家的路上天空突降大雨,雨水顺着头发迷湿了他的眼睛,看不清路的他脚下一滑,头部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当场昏倒在地,好久才苏醒过来。

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19年来,阿旺西若放牧巡边,走过山头堆砌标识,爬过山顶瞭望观察,将措嘎湖一带的每一座雪山、每一片牧场,甚至每一棵大树、每一块石头都铭记心中。

阿旺西若在巡边的路上。

现在的措嘎湖,有自来水、小家电,宛若盘龙的公路已延伸到邦拉山下;有卫星电视接收机,能收看国家的大事。看着扎日乡翻天覆地的变化,阿旺西若激动地说:“路修好了、通讯信号有了,我要把措嘎湖的美景让更多的人看到。”

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桑巴东村守边员阿旺西若在边境线升国旗。

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境内的田野风光。(中新社发 宋卫星 摄影)

常德援藏工作队:情系抵边群众健康

2022年7月8日,山南市隆子县斗玉乡顶江村村民格桑卓玛在家属的陪同下,手扶助步器来到湖南省常德市援藏工作队的驻地,向工作队员敬献了表达谢意的哈达和锦旗。此时,距离她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出院回西藏还不到1周时间。

2022年5月的一天,常德医疗援藏工作队专家门诊来了一名藏族女性患者,年仅27岁。经援藏队医生确诊,她为右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晚期,股骨头已完全坏死,对日常生活影响极大。对于该疾病,目前唯一有效治疗手段是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但手术难度大、治疗费用高,患者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长期未接受治疗。

看到藏族群众的顾虑与难处,援藏工作队员与患者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后得知,患者名叫格桑卓玛,她所在的顶江村是响应国家边境地区守边固边兴边强边的号召,由雪沙、列麦等乡的村民于2021年抵边搬迁组建而成的。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为格桑卓玛进行术前检查。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援藏队员为格桑卓玛身残志坚为国守边的行为所感动。常德援藏队负责人前往格桑卓玛家中进行了慰问,并决定对其进行医疗救助。援藏工作队向湖南省援藏工作总队专门申请获批救助资金3万元,用于对格桑卓玛进行医疗救助。为确保手术安全高效进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运动医学科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按照1比1的比例制作了患者的3D打印髋关节模型,以此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2022年6月15日,格桑卓玛右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顺利完成,再经数月的康复锻炼便可像常人一样正常行走和生活了。

出院回到西藏的格桑卓玛(右三)向援藏工作队员敬献哈达和锦旗。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边境地区建设,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常德援藏工作队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心系边境群众安危,常德援藏工作队及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联合免费救治了4名藏族同胞,共计减免各项费用20余万元,让患病同胞恢复健康的同时,也避免了他们的家庭因病返贫。

山南市隆子县的中学教师团队赴湖南省常德市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西藏360余万高原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推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中,坚持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建立边民补助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支持有条件的边境城镇发展,打造一批美丽边城,加快补齐边境城镇基础设施短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合做好定点帮扶边境县工作,大力实施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工程。目前,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五个认同”不断增强,正在斗志昂扬地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山南市隆子县热荣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喜迎党的二十大”文艺活动。

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

西藏边境地区建成了一个个“人人思稳定、户户谋发展”的边境小康村。图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山南市玉麦乡各族军民共跳一支锅庄舞。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南市民宗局提供)

石薇 高莹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