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布达拉宫:“世界屋脊”上的中华文化瑰宝 >> 正文

布达拉宫:“世界屋脊”上的中华文化瑰宝

2022-06-23 车明怀 撰文

布达拉宫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集中体现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见证了我国各民族在西藏高原交往交流交融的非凡历史,堪称国宝级的活态博物馆。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一座堪称国宝级的活态博物馆。(视觉中国 供图)
布达拉宫的历史变迁

布达拉宫初建于公元7世纪。当时,中华民族的发展格局已从秦汉统一后上升到新的水平,唐朝不仅拥有辽阔的疆域和完备的国家治理制度,而且以其包容的气度,将诸多民族凝聚在一起,巩固、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布达拉宫应运而生。

左下图:布达拉宫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藏式传统建筑的风格。(民族画报记者 李琳 摄影),右上图:布达拉宫建筑的线条之美。(民族画报记者 李琳 摄影)

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为此,松赞干布亲率部众千里跋涉至柏海(今青海玛多一带)迎接文成公主。回到拉萨后,他专为公主筑一城,即布达拉宫的前身。当时的红山内外围城三重,内有千座宫室,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宫殿之间由一道银铜合制的桥连通。

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松赞干布所建的宫殿大部分毁于战乱,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其规模日渐缩小。至清初,吐蕃时期建造的布达拉宫只剩法王修行洞和圣观音殿两处遗存。

1645年,在蒙古和硕特汗王固始汗的帮助下,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先后建造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还将甘丹颇章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进一步强化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联系。40多年后,西藏地方政府为五世达赖修建灵塔,又扩建了规模宏大的红宫。这项工程有1700多名各族工匠参与,既体现了藏族建筑技艺的智慧,也呈现出各族群众共同协作的诸多成果。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和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布达拉宫迎来了新生。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对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文物进行管护。1961年,布达拉宫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西藏文物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布达拉宫视察。1989年至1994年,国家划拨5500万元资金及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用于布达拉宫一期文物保护维修工程。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国家投入1.2亿元进 行布达拉宫二期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布达拉宫等西藏文物保护。2018年3月20日、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重要讲话中对布达拉宫和万里长城等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予以特别强调,进一步提升了布达拉宫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崇高地位。

珍贵文物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内涵

布达拉宫收藏、保存了许多反映西藏政教活动和各民族民间活动的文物,包括壁画、实物、建筑、碑刻等。这些内涵丰富的珍宝,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

布达拉宫最古老的建筑遗存——法王修行洞里供奉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塑像,是吐蕃时期代表性作品。布达拉宫正门门廊东壁绘有唐朝都城长安的示意图和唐皇接见吐蕃婚使的壁画故事,北墙则绘有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艰难跋涉抵达拉萨的场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濡以沫,协力推动唐蕃亲谊和西藏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唐蕃“社稷如一”“和同一家”的大好局面。

法王修行洞里供奉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塑像。(扎果洛 摄影)
布达拉宫白宫正门门廊文成公主进藏壁画(局部)。(金持元 摄影)

在白宫的东大殿,有一组壁画讲述了710年金城公主入嫁吐蕃的故事。尽管金城公主原先的未婚夫姜擦拉温意外坠马身亡,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吐蕃,依当地风俗嫁给赤德祖赞,并生下赤松德赞,成为受人尊敬的赞蒙。这则故事也许有传说的成分,但从侧面体现出西藏人民对金城公主的敬仰和爱戴。金城公主致力于唐蕃友好,她曾专门写信请唐王朝派专人送来《诗经》《春秋》《礼记》等一批典籍,并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铜像重新迎供于大昭寺。她还把内地的祭祀仪式引入吐蕃,所倡导的“谒佛之供”在西藏高原延续至今。

清朝,布达拉宫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政治活动中心,中央政府向西藏地方颁布的诏令、圣旨、金册、金印、御批及御赐的宝物等在这里都有丰富的珍藏。

布达拉宫殊胜三界殿中供奉的康熙皇帝“长生禄位”,牌位上用藏、汉、满、蒙古等文字书写的鎏金大字“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体现了清朝时期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的权威和管理。1652年,清政府邀请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进京,册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颁赐金册、金印,此后历世达赖均须经中央政府册封。五世达赖将皇帝敕封的名号和权力立为遗嘱,书于布达拉宫东侧德央厦平台的墙壁上,并按有双手掌印,以示永世不忘朝廷恩典。

布达拉宫殊胜三界殿中供奉的康熙皇帝“长生禄位”,牌位上用藏、汉、满、蒙古等文字书写的鎏金大字“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慈仁群佩 摄影)

1720年,康熙皇帝将一块金字寿牌颁予七世达赖,供于布达拉宫顶层的殊胜三界殿中。清朝中央政府所赐的乾隆皇帝画像悬挂于金字寿牌上方。每年藏历正月初一,达赖都要率众僧俗官员向寿牌和画像叩拜。同时,驻藏大臣也要在皇帝画像前完成相关政务活动,这种礼仪后来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定制。

寂圆满大殿的壁画描绘了当年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的情景。在达赖宝座的上方,悬挂着同治皇帝御赐“振锡绥疆”匾额,与清初顺治皇帝赐封蒙古和硕特汗王固始汗时所强调的“作朕屏辅,辑乃封圻”有同义所指。殿堂三楼的壁画还绘有十三世达赖1908年赴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场景,体现了当时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紧密关系。

寂圆满大殿内的壁画描绘了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的情景(局部)。 (扎西 摄影)
布达拉宫珍藏有很多中央政府向西藏地方颁布的诏令、圣旨、金册、金印、御批及御赐的宝物等文物。图为同治皇帝赐予十二世达赖喇嘛的御笔牌匾“福田妙果”,悬挂于布达拉宫圣观音殿门楣上。(扎果洛 摄影)

清朝时,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直接管理。1727年,清政府正式设驻藏大臣衙门。驻藏大臣不仅直接掌管西藏政务,还监督西藏宗教重大活动,达赖和班禅的认定、册封、坐床要经其上报皇帝批准。

1792年,清朝中央政府正式颁布实施《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29条,对西藏的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成为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据,并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将活佛转世正式纳入国家特定的管理法典之中,由中央政府掌握转世灵童继位的批准权。

在布达拉宫前,矗立着两座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高大石碑,碑文镌刻着康熙皇帝派清军驱逐准噶尔扰藏、乾隆皇帝派兵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的功绩。前者即《前藏布达拉山前第一碑——圣祖仁皇帝御制平定西藏碑文》,后者即《前藏布达拉山前第二碑——御制十全记》。这两座碑刻是布达拉宫极其珍贵的文物。

清政府反击廓尔喀入侵的战争前后持续一年半时间,直接动用官兵达13000多名,包括汉、蒙古、回、藏、彝、满、纳西、达斡尔、羌、鄂温克、鄂伦春等多个民族,彰显了各族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安定的坚定意志和巨大贡献。对此,乾隆皇帝感慨万千,亲撰《十全记》勒碑立于布达拉宫前。

作为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达拉宫既体现了藏式传统建筑风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技艺和特色。宫内的壁画则集中反映了唐蕃使臣往来、公主和亲、元明清历朝皇帝接见西藏地方人士和王公贵族活动、活佛转世等重大事件,同时也大量记录了各民族民间交流的场景,包括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仪式、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在布达拉宫,反映各民族文化深入交流的文物非常丰富,其中两处尤为典型:一为殊胜三界殿内珍藏的北京版大藏经《甘珠尔》,乃西藏与其他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的代表性作品;二是西日光殿内色彩绚丽、形态逼真的“八仙过海”挂毯,这个源于中原道教神话的故事同样在西藏民间广泛流传。

殊胜三界殿内珍藏的北京版大藏经《甘珠尔》。(慈仁群佩 摄影)
布达拉宫建筑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图为红宫走廊里的横梁装饰。(苏俊慧 摄影)
赫赫有名的布达拉宫金顶群。(王于彦 摄影)
深入挖掘布达拉宫珍贵文物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拉萨市南山公园的“梦幻灯光节”与古老的布达拉宫相遇,组成一幅梦幻的图景。(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影)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布达拉宫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蕴含着巨大的时代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布达拉宫已完成对可移动文物的建档登记工作。(中新社记者 李林 摄影)
2020年3月,布达拉宫以文物为主题的首场5G网络直播一开场,便有数万网友围观。随着重量级文物的逐一入镜,观看量与互动量逐渐攀升。图为布达拉宫管理处工作人员为网友直播介绍馆藏的佛教造像文物。(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影)

布达拉宫的形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她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挖掘、研究布达拉宫的时代价值,要开阔历史视野,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审视过往,开拓未来;要将推介布达拉宫与宣传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创造、宏伟建设工程结合起来,从中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元素、文化符号、团结互助精神,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其中,充分发挥其引导、宣教作用。

在布达拉宫脚下转经的人们。(民族画报记者记者 李琳 摄影)
在布达拉宫脚下龙王潭公园打牌休闲的老人。(民族画报记者记者 李琳 摄影)

在布达拉宫建设和发展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影响西藏乃至全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如王玄策、李义表经吐蕃出使天竺,玄照等经吐蕃到天竺求法取经,汉族僧人进藏翻译佛经;汉、藏、蒙古、回、满等各民族工匠、名医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五世达赖、六世班禅遥遥万里赴京觐见清朝皇帝;七世达赖协助朝廷平乱;八世达赖积极协助进藏各族将士共同反击廓尔喀入侵……这些真实而生动的史实是布达拉宫形成与变迁的主流,要向世界宣介其重大意义,进而通过这些史实影响与育示后人。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把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和稳定西藏、繁荣西藏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经历和平解放西藏、维护和执行“十七条协议”、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进行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历史进程。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西藏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了符合西藏实际的治边稳藏战略思想。

在和平解放西藏至今70多年的时间里,布达拉宫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诸多大事、要事。比如,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签订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四路进军西藏,第一支进入拉萨的十八军部队首先经过布达拉宫前入城,其后从青海进藏的十八军独立支队也与其会师于此处;1956年4月下旬,陈毅元帅率领中央代表团前来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的成立并出席在布达拉宫前召开的庆祝大会;1965年,西藏革命展览馆在布达拉宫前落成并开馆……

改革开放后,新修建的布达拉宫广场成为西藏重大节日集会和重大活动的举办地。2009年3月28日上午,来自西藏各族各界的1万多名代表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纪念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2015年9月8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书写着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的大型宣传牌至今伫立在广场上;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仪式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2019年9月29日,西藏自治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身着节日盛装的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欢聚在一起,祝福伟大祖国,赞美幸福生活。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期间,来到布达拉宫广场,询问布达拉宫保护管理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

在和平解放西藏至今70多年的时间里,布达拉宫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诸多大事、要事。图为1956年5月2日,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群众大会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李仲魁 摄影)
2021年8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影)

这些例子是一个个生动的缩影,映照出当代布达拉宫史诗般的恢弘厚重。如今的布达拉宫,每天接待成千上万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特别是每逢春夏,布达拉宫广场上络绎不绝的游客流连忘返,纷纷拍照留念。

2020年7月,游客在布达拉宫广场自拍留念。(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影)

毫无疑问,布达拉宫已然成为见证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象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冬日的布达拉宫。(视觉中国 供图)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李琳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