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天堑变通途——民族地区交通高质量发展掠影 >> 正文

天堑变通途——民族地区交通高质量发展掠影

2022-04-21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交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 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相继就“四 好农村路”建设、综合交通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作出重要部署,推动交通运输实现高质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国千万条公路串联起千万种风景,组成了这片热土上最密集的风景走廊。图为青海省、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公路(从左至右)。(视觉中国 供图)

交通不便曾是阻碍民族地区出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溜索、藤桥是西藏、云南、贵州等地一些村寨的主要渡河方式。(民族画报资料)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成的中交怒江连心桥是亚洲单跨顶推跨径最大的桥梁。截至2021年底,云南已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完成199座溜索改桥建设,让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彻底改变。(罗金合 摄影)
一组组亮眼数字,感受我国的交通巨变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 多次围绕“交通先行”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城市现代化,交通要先行……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生沧桑巨变,大踏步赶上了新时代,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善。

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让天堑变通途。图为贵州省六盘水市北盘江大桥,凌驾于尼珠河大峡谷之上,桥面至江面垂直距离565米,是中国距水面最高的峡谷大桥。(中新社发 鲍赣生 摄影)

坚持交通先行,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20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98%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约2660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8708公里,超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网;全国颁证运输机场达248个。

根据202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我国交通发展有多个世界之最。(民族画报绘图)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民族地区的交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交通发展总体进度。交通运输行业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倾斜等方式,在民族地区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有力支撑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0年,民族地区干线公路框架全面形成,具备条件的民族自治县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全面提升,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城乡客货运输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地区乡镇通班车率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100%,民族自治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3A级及以上比率超过60%,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交通运输发展之路。

矮寨特大悬索桥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境内,地处武陵山脉的险峻地段,贯通了湖南、重庆、贵州等省市的几大高速公路网,打破了制约湘西州发展的交通瓶颈。(民族画报记者 陈立民 摄影)

交通运输不仅缩短了民族地区的时空距离,也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公路成网,铁路密布,港通天下,大桥飞 架,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在新时代已变成现实。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让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实至名归。在这里,上百个险滩被沉入江底,大型船舶得以顺利通过。(视觉中国 供图)
温度与速度,铺就民族地区致富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民族地区交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民族地区在空间上不仅得到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的日益便捷,更是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

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境内的瓦恰公路,犹如横卧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一条巨龙,全程有超过600个“S”形弯道。(视觉中国 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多地高速公路建设向民族地区倾斜。穿过民族地区的一条条高速公路,是致富路、文明路,更是民族团结之路。它们犹如游动的“银线”,将一个个村寨编织进全面建成小康的壮美画卷中——在怒江大峡谷深 处,保泸高速飞越横断山脉,彻底结束云南怒江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在湘桂黔地区,厦蓉高速、包茂高速连接起沿线民族地区,多地抱团共拓旅游市场;在青藏高原,共玉高速穿越多年冻土区,让青海与西藏、四川等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在新疆,京新高速让新疆到北京的行车里程就此缩短1300公里,极大 助力了“一带一路”建设,造就穿越戈壁、沙漠 自驾游的新景观……这些高速公路,扩大了民族地区的“朋友圈”,串联起多彩生活,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图为云南省昆明市二环路的夜景。(视觉中国 供图)

公路的畅通为景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图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的盘山公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层层迭起,全程一共99个弯。(视觉中国 供图)

2020年6月,一辆标有“四川乡村客运” 的面包车蜿蜒穿过两个隧道、一座钢桥又一个隧道,驶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新建安居小区,村民载歌载舞庆祝。位于金沙江大峡谷深处的阿布洛哈,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彝语意为“高山中的深谷”,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具备通硬化路条件的建制村。过去,村民沿着羊肠小道出村要走3个多小时。如今,村民坐车10多分钟便可出村,两小时就到县 城。从阿布洛哈村到镇上客运班线的正式开通,标志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总里程达420多万公里,托起6亿多农民的小康梦。

穿行在凉山州的5633次列车,自1970年通车以来,正是以其独有的“慢”,见证了凉山几十年的变迁。这趟慢火车时速不超过40公里,沿途停靠26个站;特意将每节车厢的前后两排座位拆除,方便沿途民众放置货物和家禽;火车票多年未涨价,最低仅需2元。如今,全国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开行在大山深处,覆盖21个省区市,成为便利群众出行的“公交列车”。2021年, 全国“慢火车”共运送旅客1.7亿人次,运送货物7.2亿 吨,减免费用14.8亿元。

列车长阿西阿呷见证了“慢火车”给四川大凉山各族群众带来的变化。图为阿西阿呷在车厢内与小乘客玩耍。(视觉中国 供图)

5630次“慢火车”在贵州遵义和重庆间往返,是沿线山区群众上学赶集、探亲访友、商贸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图为在贵州省桐梓站,乘务员帮助村民搬运蔬菜。(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影)

在内蒙古草原深处开通的站站停“慢火车”,全程472公里,票价最低4元。(中新社发 唐豆子 摄影)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一趟运煤火车挂百节车厢,在草原上蜿蜒数公里。(通辽市委宣传部 供图)

“慢火车”架起城乡联系的桥梁,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满载温暖,向幸福出发,而为民族地区腾飞插上翅膀的是我国正飞速发展的高速铁路。自2013年广西开通民族地区的第一条高铁以来,一条条高速铁路,犹如舞动的“金线”,成为支持民族地区畅通对外运输通道的重要途径。高铁的开通让广西旅游辐射带动作用立竿见影,各族群众不仅能够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舒适的车厢环境也让“人享其行”的期盼变为现实;兰新高铁为丝绸之路再添新引擎,兰州与乌鲁木齐实现朝发夕至,让早上吃拉面、晚上吃羊肉串不再只有坐飞机才能实现;飞驰在云岭大地的沪昆、云桂高铁,打通了东西部的铁路“大动脉”,通过海铁联运实现与海外的便捷物资交流,更好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些高速铁路,扩大了民族地区的“人脉”,绘就高效发展的画卷,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拼版照片:高速铁路的开通缩短了东西部的时空距离,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自2013年广西开通第一条高铁以来,民族地区高铁得到了长足发展。图为各路行驶在民族地区的高铁和动车。(谢影 邓刚 摄影)

西藏自治区交通建设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如今,铁路已通达拉萨、那曲、日喀则、林芝、山南等城市。图为家在日喀则市江孜县的中学生丹珍(左)与同伴乘坐火车前往拉萨上学。(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影)

一条连接吉林省长春市到珲春市的城际铁路,是我国东北地区城际铁路网重要的组成部分,乘务员大多掌握俄、英等多种语言,还能用手语为聋哑人士提供服务。(许成 摄影)

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的乘务员们进行安全演练和培训,确保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张贵忠 摄影)

推动民族地区各种运输方式加快成网、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运与民航。港口忙碌运转,集装箱频繁“迁徙”,这些每天按时上演的画面,见证了广西北部湾港区向海经济量 的稳质提升。2022年,以钦州港为干线港的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势明显,首次进入全球港口前30强。目前,北部湾不断完善水运服务网络与航线密度,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劲动力。

中欧班列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2022年,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迎来开行11周年。截至2021年8月,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1500列。(中新社发 郭鹏杰 摄影)

民族地区积极打造海运品牌,提供高质量海运服务。图为拥有30万吨级油码头的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 供图)

西藏平均海拔超过4千米,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国际航空界视为“飞行禁区”。如今,西藏已投入运营的有拉萨贡嘎机场、阿里昆莎机场等5个机场。贡嘎机场所在地山南市甲竹林镇,曾经是一片荒凉的河滩地,如今因民航兴镇,打造出集超市、住宿、休闲场所等为一体的航空新镇。随着西藏民用航空的不断发展,西藏打通了与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短时客货运输通道,打开了西藏产业货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运输格局。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齐发力,加之国家持续大力的政策支持,不断推动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2年,西藏迎来正式通航57周年。截至2021年底,已有航线150条,通航国内外城市达68座。图为拉萨贡嘎机场举办纪念活动。(民族画报资料)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通往乡村的公路。(视觉中国 供图)

民航业发展为民族地区插上腾飞的翅膀。2020年,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C919客机降落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机场。图为当地群众举行欢迎仪式。(中新社发 刘健 摄影)
绿色与科技,铺就民族地区幸福路

如今,中国交通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以智慧交通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共享型经济产业发展,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为世界交通现代化提供中国样本。

在北京举行的首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现场,宁夏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便捷出行”系统展示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多地的观众。乘客只用拿一张有效证件就可以坐飞机,从“家门口”到“舱门口”,实现“一站式”通关。(视觉中国 供图)

坚持创新引领,是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不变的本色。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铁实现31个省份全覆盖;C919大飞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等,在装备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一批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标注了中国建造的新高度;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新能源公交车占城市公交的比例过半;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不断深入,智能船舶、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配送、自动化码头等加快发展。

中国着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2021年4月,L4级量产无人驾驶巴士亮相湖南长沙。图为安全员在无人驾驶的巴士内做安全测试。(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影)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助力乡村振兴。图为在西藏拉萨市章多乡恰村,无人驾驶拖拉机正在田间进行土地耕整作业。(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影)

交通运输是能耗排放的“大户”,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西宁市绿色公交比例达100%,绿色智慧的城市公交是西宁推动绿色出行的减排旗手,不仅成为西宁人引以为傲的城市窗口,也让乘公交出行融入西宁人的日常生活。家住西宁市的梁女士就经常选择坐公交车上班,她说:“绿色公交很环保,给我们出行带来了极大便捷。家里虽然有车,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会选择乘公交车出行。”

绿色低碳、智慧赋能,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图为青海省西宁市的新能源城市公交成为城市推动绿色出行的减排旗手。(中新社记者 李培源 摄影)

为方便农村群众出行,贵州省交通运输部门依托大数据开发了“通村村”农村客运服务平台,目前已覆盖贵州全省。图为工作人员在雷山县调度中心向访客介绍此服务平台。(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影)

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交通路况复杂,使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成为必要。图为在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到来之际,交警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城区第二小学向学生讲解交通知识。(中新社发 刘亮 摄影)

“以前只有城里才有快递点,现在每天都有快递车到村里来。”眼瞧村里物流越来越方便,宁夏银川市闽宁镇的村民马文祥抓准商机,开网店卖土特产,一年下来能挣七八万元。马文祥网店的发展得益于不断织密的农村交通物流网。近些年,交通运输行业着力发展低碳绿色的农村物流网,积极搭建农副产品进城的桥梁,畅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制村已经全部实现直接通邮,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8%。

为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盐池镇的学生们有了自己的安全校车。(中新社发 蔡增乐 摄影)

进入新时代,我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 幅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货物运输更加高效……秉持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民族地区的交通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引领式创新,让各族人民走上幸福之路。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有效发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激活沿线地区生态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视觉中国 供图)

高莹 编辑 潘璇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