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 正文

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2022-03-31 董耀会 撰文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一重要论断,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开设“总书记讲过的中华文化符号”栏目,通过对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各民族共有文化标识的认识,与读者共同感悟,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留给世界,在中国,长城是具有这种价值的地标性建筑中特别突出的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图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视觉中国 供图)

长城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最早修建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自身的安全和发展,修筑长城相互防御。公元前4世纪,自燕、赵、秦等诸侯国始,至此后的秦、汉、明等中原王朝及北魏、北齐、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均修筑了长城,修建目的亦由诸侯国间的互相防御,转变成为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政权与游牧势力之间的社会经济秩序。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陕西省榆林市的镇北台修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明长城沿线最大的一处烽火台。在镇北台的东侧有“款贡城”,为地方官员向朝廷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视觉中国 供图)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部署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其中,长城涉及15个省,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战略部署,这是国家文化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的环节。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河北省张家口的大境门见证了长城内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视觉中国 供图)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北台西南800米处的明代易马城遗址,是各族民间进行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历史上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视觉中国 供图)

长城的伟大体现在两个“长”:体量长和历史长

经国家文物局认定,截至2012年6月,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共有21196.18千米。中国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1987年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历史上修筑过的长城,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遗址。 (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艰辛,持续地建筑和使用长城?修建长城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西面和西南的喜马拉雅等高山,构成了当时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北方虽有荒漠,却有广袤的草原相连接。

古老的人类文明,一般伴随种植农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古代中国如此,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也是在由渔猎、采集向农业定居生活的过渡中形成并发展各自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定居农业形成初期的冲突,主要是不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属于这种性质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辽宁省丹东市虎山长城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 (视觉中国 供图)

战国时期,有了秦、赵、燕三个诸侯国修建的长城,开始了农耕对游牧的防御。秦汉时期创造了更为发达的农耕文明,与此同时,游牧民族也向草原文明迈进。而同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万里长城,作用主要是在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之后,协调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着这项使命。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境内的金界壕遗址。 (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能灿烂辉煌地传续到今天,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统一和疆域辽阔。没有统一的国家,就没有国家文化的繁荣发达。统一稳定的国家政权是创造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的前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达的基础。我们说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因为文化的连绵不断源于后人对前人文化的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为后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进一步繁荣今天的文化。

长城的价值,与解决人类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息息相关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长城内外广大地区,更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碰撞与融合的舞台。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特色,这一特色与长城地区有着密切联系。和平发展符合长城内外各族人民的利益,保障了农耕与游牧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三大基本问题:生死存亡、构建文明发展秩序、文明发展和延续。长城存在的价值,与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三个基本问题息息相关。

生死存亡是人类面临的第一大基本问题。对于长城的修建者来说,不能解决生死存亡,一切都无从谈起。长城内外不同民族的利益有大小之分,有轻重之别。但是,与生死存亡相比,任何利益都处于次要位置。这对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亦然,有序化的交流与发展,总体上符合农牧双方的长远利益。

文明秩序的构建是人类第二个基本问题。人类有合作发展、寻求双赢或多赢的愿望,也有为了追求利益而互相排斥、对抗甚至争斗的事实。长城的存在调整了农耕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减少了双方发生战争的次数,在那个时代部分地解决了文明冲突问题。

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是人类第三大基本问题。长城的存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保障。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社会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长城自产生之始就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人民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保持着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与体系。

河北省承德市喜峰口长城。(视觉中国 供图)

修建长城不是为打仗,而是为了不打仗

我们为什么说古代修建长城是对和平的追求?说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攻打和戍守坚固的城墙,是永不散去的烽火硝烟。其实这并不全面,严格地讲,长城沿线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打过仗,即便是打过仗的地方,绝大部分时间也是不打仗的。长城是预防战争的手段。

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与灵丘县分界线的平型关堡。(视觉中国 供图)

长城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城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构成。长城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点线结合、纵深相贯。每道长城都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所以从总体上说,长城是一条线状的、既绵长又巨大的防御工程。

晋察冀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沙飞 摄影)

从农耕和游牧民族碰撞与融合的意义上说,长城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独特的心理追求。人心所向,不想打仗。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战争的规模都大幅度地减少了。所以,我们说长城是和平的象征。

笔者陪同过很多外国朋友参观长城,包括2002年在八达岭长城陪同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参观时,都向他们介绍长城是和平的象征。

2007年1月10日,笔者陪同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参观八达岭长城。他问笔者:“为什么要把长城建得如此坚固?”笔者说:“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长城修建者一种世世代代都不想打仗的愿望。”笔者给他解释说,如果只是权宜之计,就不必要费这么大的劲,把长城建成固若金汤的样子了。

不想打仗,在绝大部分时间是长城内外的共同愿望。很多时候,和平是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共同追求。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在八达岭长城传递。(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影)
长城是中华民族融合的纽带,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长城历史悠久,延绵万里,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漫长的时间,长城沿线地区生存的各个民族,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长城文化保留在各个时代的记忆、话语和行动中。围绕长城而构建的文化范式,反映着该区域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具有广泛性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文化模式。长城文化是长城区域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先民共同创造并为后人世代继承发展的文化。

在河北省迁安市,由100多名退役军人组建的长城红志愿服务队。他们情系长城,积极开展保护、宣传长城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新社发 彭月娟 摄影)

虽然历史上长城沿线地区的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曾发生过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和征战的最终解决,也为各民族共同生存及和谐发展提供了机遇。长城区域的稳定和统一,对中华民族的稳定统一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2017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各族代表参观慕田峪长城。(民族画报记者 娘吉加 摄影)

长城内外各民族在团结融合过程中,不断强化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管是魏晋南北朝、辽金统一北方时期,还是元、清统一全国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中原文化,同时,游牧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也影响和充实着农耕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老龙头城墙上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传统舞狮活动。(视觉中国 供图)

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动力,长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凸显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磨难而发扬光大。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紧密。人类的整体命运空前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成为人类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发展的追求。长城的历史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也必将见证今天全世界范围的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长城也将见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中国贡献。

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新型奥运版智能复兴号动车组穿行在居庸关长城脚下。(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文字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燕山大学教授)

李琳 编辑 潘璇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