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走进乡村看振兴 >> 正文

走进乡村看振兴

2022-03-15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编者按: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乡村、走进学校,察民情、听民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用实干履行庄严承诺。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感受人民领袖的家国情怀,见证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变迁,本刊开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栏目,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考察。图为春天嘎拉村盛开的桃花。(视觉中国 供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亿万农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民族地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质的提升。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和效益,对推动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放在心头的民生大事。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引领我们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各族干部群众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情况。图为毛竹山村景色。(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影)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考察。图为神山村村民的笑脸合集。(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影)

2021年12月,国家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图为桂黔乌英苗寨普通话培训班的妇女们来到广西柳州市,走进螺蛳粉企业参观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影)

为助力农村农产品销售,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举办了一场消费扶贫“慧生活直播”,在线向消费者推介石柱特色农产品,助推山区乡村振兴。(新华社发 梁志强 摄影)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如今,化屋村村民为感恩幸福生活在码头广场上齐唱苗歌。(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影)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黑龙江省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建三江农业发展的助力器,也是我国科技农业发展的典范。自成立以来,科技园区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900多个,推广新品种13个,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000多人,培训种植户5万多人次。种植户李光旭是第三代“北大荒人”,大学毕业后,成为科技园区的一名农业技术员。“以前田间管理,完全靠经验,现在用大数据分析,相当于对叶龄进行人脸识别,更精准,更有效。”李光旭说。

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碰撞”,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正发生巨变,为乡村振兴增添不竭动力。

在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示范区,东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正在调试高光谱无人机,通过它对农田拍照成像,导出处方图,指导下一步精准施肥、科学施肥。(视觉中国 供图)

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内,工作人员设置无人驾驶插秧机工作路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影)

种菜不用土、农民着工装、大棚赛厂房,这是吉林卓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动化温室大棚的生产场景。图为在合作社的“植物工厂”,农民高迪查看作物长势。(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影)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的水稻田间考察,同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叮嘱他们细化增产技术措施,争取秋粮丰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要打出品牌,确保价格好、效益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光东村牢记嘱托,不断提升科技种植水平,全力打造“吗西达”有机大米品牌,产品效益实现质的飞跃。

光东村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全面推广有机水稻种植,实施“稻田养鸭、鸭稻共作”模式,并不断改革创新。走进光东村,稻田间安装有监控系统,土壤的温度、湿度等生长要素和种植数据都显示在农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无人机也被用到了田间管理。如今的光东村,依托水稻生产、大米加工产业,还发展起水田观光、民宿接待等旅游项目,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一直以来,中国人在端牢“中国碗”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如何让碗中装精粮。推广绿色有机种植、发展种养结合、打造自有品牌……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培育观光农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乡村像光东村一样,找到了助推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答案。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获水稻。(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影)

“吗西达”有机大米品牌成为光东村走向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的成功实践。(本刊记者  郑英  摄影)

学生乘观光小火车欣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稻田美景,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魅力。(杨丽娜 供图)
党建引领下的华溪村

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的华溪村曾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典型的贫困村,2019年, 这里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溪村考察时指出,要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在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近年来,华溪村以党建引领,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服务力、创造力、引领力,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助力华溪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考察。如今,学生们通过网络课堂,上“开学的第一课”。(重庆市民宗委 供图)

过去,村民只能在“巴掌田”里刨食,没有致富产业。如今的华溪村,特色产业成为增收致富的“加速器”。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皱皮木瓜、黄精等特色产业近2000亩,养殖中华蜂426群,并建成蜂蜜加工扶贫车间,实施“中华蜜蜂谷”等项目,带动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8家。“全 村427户1280人参股联合社,通过产业‘ 入股+返包’经营模式,让村民以入股分红、劳务用工、返包管护等形式持续增收。”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

除了发展产业,村党支部还带领班子成员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扩建升级村公路15公里,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针对留守儿童开办“四点半”课堂;组织村医定期入户巡诊;组建党员义务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如今的华溪村,已经成为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提升,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使村民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积极探索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图为华溪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村民领取股金和股权证。(重庆市民宗委 供图)

在中益乡坪坝村的大湾民宿区,当地群众庆祝丰收的“路景牌”吸引游客驻足留影。(中新社发 饶国君 摄影)
产业助力下的马鞍山村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考察时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马鞍山村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理念,依托山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运用“菜单式”扶贫和扶强带贫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绿色环抱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

马鞍山村因一座形似马鞍形状的山峰而得名。

马鞍山村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特别适合种植山葡萄。2000年,时任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国志带头引进山葡萄良种试种,很快就带动本村、邻村的农户共同种植。2009年,村“两委”办起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并代表全村种植户与酒厂洽谈生意,让种植户不用单独面对市场风险。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乘势而上,又兴办了葡萄酒公司,发展成品酒酿制产业,并成功实现招商引资。

一串串成熟的山葡萄变成了群众的“致富珠”。

短短几年光景,马鞍山村的山葡萄产业规模扩大了,附加值提高了,产业链也延长了。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叶阳说:“现在,全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在种植山葡萄,还利用社交软件做起了微商,让葡萄酒的销路扩展到全国各地。村里还建起了红酒庄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并提供定制服务,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平坦的公路、干净的民宿、美味的农家菜,加上四季不同的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马鞍山村旅游。来到马鞍山村,一定要到村民张国利家看看。张国利家有汉、满、蒙古3个民族,是一个四世同堂的“民族团结之家”。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国利家查看了厨房、锅炉、客厅,还详细了解家里使用的微生物降解厕所。“改造厕所花了3500元,政府补贴了3000元。这种厕所通过微生物降解,不用水,没异味,干净又实用。”张国利说。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耐心地听他介绍,指出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

村民张国利向记者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他家考察时的情景。

村民张国利(右三)的全家福。

好政策带来好环境,也助力马鞍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仅2021年上半年,马鞍山村共吸引游客3万余人,半年旅游总收入达176万元。全村有16家农家乐、3家民宿,100多位村民直接或间接通过旅游业实现了增收。

村民吴国军经营农家乐多年,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有20万元收入。他不仅养牛,还种植玉米和山葡萄。吴国军感慨道:“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可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让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开办农家乐的吴国军展示为游客制作美食的烤肉土窑。

“总书记来过咱们村”——在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电子屏幕上的标语引人注目,这是马鞍山村全体村民的荣耀和骄傲。从昔日默默无闻的贫困小山村,到“中国最美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旅游示范村”等荣誉加身的富裕村、文明村,昔日的穷山沟变了大模样。

马鞍山村重点打造的马鞍山汽车营地。
旅游带动下的嘎拉村

西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十分牵挂的地方。

2021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考察调研。他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嘎拉村被誉为林芝市“桃花第一村”。春天,1200多株野生桃树竞相开放,美不胜收。近年来,嘎拉村通过打造桃花文化旅游节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还是“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的主场地,成为林芝文旅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2020年旅游节期间,经营收入达到460余万元。

西藏林芝桃花节上的特色民族舞蹈表演。(中新社记者 陈韬彬 摄影)

几年下来,嘎拉村的村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打通多种致富之路,靠着土地流转、种植养殖、桃花文化旅游节分红、跑运输等方式,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13万元。

据嘎拉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以前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桃树常被砍下来烧饭,现在,在国家政策带动和村党支部的大力宣传下,村民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积极保护好桃树资源、修复生态。村里还开通了“绿色银行”,鼓励村民拾捡垃圾兑换生活用品,守护乡村环境。

如今的西藏,把产业兴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大力发展高原生物、绿色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模式蓬勃发展,更多的“嘎啦村”在这片乐土上涌现,谱写出雪域高原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由多国画家、摄影师组成的艺术团队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嘎拉村参观,了解西藏的乡村生活。图为意大利艺术家雅各伯(左一)和嘎拉村6岁儿童欧珠次仁(左二),在地图上寻找各自家乡的位置。(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影)
听,这是人民的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各族干部群众备受鼓舞,经济发展的激情奔腾穿梭在各个村寨,乡村振兴的新风吹拂广袤无垠的大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乡村,这几年变了大模样,乡亲们发自内心地感恩党、感谢总书记。请听干部群众的心声流露: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

“现在的日子,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我现在一年四季餐餐有肉吃,神仙过的日子也就是这样了!”

——十八洞村石爬专老人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家探望时的情景动情地说。

 

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考察。

“我们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我们感恩总书记,感恩共产党!”

——阿亚格曼干村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说。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在昆明亲切会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

“如今的独龙江,一天一个样。孩子有学上,背的是新书包,念的是新课堂,住的是明亮房,走的是幸福路……”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全村300多名男女老少高声欢歌道。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考察。

“总书记来了神山村之后,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这是神山村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考察。

“现在我们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真想让总书记再来看一看!”

——德胜村村民徐海成说。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考察。

“我们从土窝窝一下子就搬到了新房子,生活大变样了!

——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激动地说。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考察。

“总书记来过以后,各家各户的精气神可高了。路通了,人气旺了!”

——华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副书记罗风华的亲眼见证。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考察。

“我们将继续适度扩大规模,提高果蔬质量,带领更多人致富!”

——沙洲瑶族村兴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有发说。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

“现在村里旅游发展势头很好,我将发挥自身特长,带领乡亲们传承好民族歌舞文化,通过组织表演带动大家增收!”

——化屋村村民杨国梅说。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仔细察看洱海边的生态保护湿地。图为风景如画的洱海沿线。(视觉中国 供图)

(部分文字来源于新华社)

高莹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