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临夏州: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 >> 正文

素有“陇上杏花第一村”之称的临夏州东乡县唐汪镇。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阐释,具体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从六盘山区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三峡库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了全国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在布楞沟村,习近平叮嘱大家“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在古生村,他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在华溪村,他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

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探索出了一条条接地气、惠民生的精准脱贫奔小康之路。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彰显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对口支援等战略举措下的成长与发展,《民族画报》从本期起开辟《民族自治地方巡礼》专栏,集中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民族地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新发展与新气象。

2013年,习近平在甘肃省考察时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临夏县河西乡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村级产业合作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甘肃省农业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

走进布楞沟村,眺望远方,3600亩高标准梯田环绕村落,整齐划一的红砖红瓦房坐落山间;绵延20公里的5米宽水泥硬化路串联起两乡三村,地下15公里的自来水管布进了每一户村民的院落……路通水来增收忙,家家户户住新房。这里,早已不是多年前的布楞沟村,在特色民歌“花儿”的故乡,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绽放。

布楞沟新貌。

布楞沟村,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沟壑纵横,一度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最偏僻贫困的村。这里曾经吃水难,当地村民要么喝雨水或者河沟里的盐碱水,要么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这里曾经行路难,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这里曾经住房难,八成以上群众住的是土坯危房……

习近平总书记惦记着这里的困难群众。2013年2月,他绕过九曲十八弯,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习近平同乡亲们手拉着手唠家常,“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他对布楞沟的殷殷嘱托,布楞沟的巨变也由此开始。

问水哪得清如许 吃水不忘总书记

缺水干旱是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个主要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十分关心。布楞沟村在政府的帮助下,埋设自来水管道15公里,建成蓄水池、安装入户设施,全面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东乡族农民马麦志家,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的农户。在马麦志家的院子中央,就是一口自来水井,井口用白色瓷砖贴面,镶嵌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两行红彤彤的大字。“这是乡亲们‘碰头’设计的统一模式的井口,家家户户都一样。”马麦志说。

布楞沟村旧时的吃水场景。

如今的布楞沟,家家都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

新建的布楞沟小学和幼儿园。

村里的养殖大户马建英感叹:“水来了,路通了,我还贷款养了200多只羊,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他表示要带领村里人大力发展养殖业。

布楞沟这7年间发生的巨变是临夏州的一个缩影。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1市7县,总人口241.9万人,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31个民族。其中,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临夏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8县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临夏州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全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20年以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1至5月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同比增长25.7%、26.9%,均位居全省第一,拉开了临夏大建设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机遇与挑战并存 脱贫促进发展

临夏州脱贫攻坚的成效值得借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政治高度,到“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的全局高度都取得了不斐成绩。其中,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民族团结等多方面的工作,使临夏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临夏州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授牌暨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表彰大会。

和政大南岔河水生态治理与造景有机融合,打造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国家4A级景区——和政松鸣岩旅游景区。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教育扶贫方面,建立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学长制”,打响控辍保学攻坚战。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投资4.0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01所,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村小学、教学点,能够保障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实现就地就近入学。

积石山县宁家村崭新的小学教学环境。

生活在积石山县的各族群众,家家户户有栽种核桃树的传统。但农谚道“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这种仅局限于自家庭院种植的核桃产量低、结果迟。近几年,积石山县广泛运用“高接换优”果树嫁接技术,进行嫁接改良,大大缩短了核桃生产周期。在大河家镇陈家村,有一片面积达200亩的核桃改良及种植示范园,分区域种有不同品种的核桃嫁接苗圃,这种优质核桃接穗品种周期短、挂果快,3至5年就可见效。

2020年4月,东乡县先期启动了以达板镇为重点的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计划对全县25户以下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将群众集中安置到达板等地,破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目前,达板镇安居住房、安全饮水、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建筑建材、食品、纺织等产业项目全面启动,部分安居住房已完工,贫困群众正在陆续搬迁入住。在奋力推进沿洮河经济带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形成了统筹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的“达板模式”,为东乡县和临夏州其他县市高水平推进脱贫攻坚、县域经济长远发展探索了崭新路子、创造了宝贵经验。

正在崛起的东乡县达板镇沿洮河经济带。

东乡县拱北湾村扶贫车间主要开展制衣和编织工作,帮助26名易地搬迁点的妇女就业。

学生们在援助修建的标准化幼儿园里上课。

临夏州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等活动,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关注、参与、支持“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创建的热情。2020年,临夏在全州重点打造和提升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着力培育100个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推动的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农家乐,把易地扶贫搬迁点、东西部扶贫协作、扶贫车间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点、示范工程,让创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销售特产花椒。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走进临夏市。

当前,临夏正处于“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圆满收官、“十四五”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节点,立足新时代、谋求新发展,临夏各族儿女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接续奋斗、砥砺前行,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开创富民兴临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图片均来自本刊资料)

王京莉  高莹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