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迪庆高原的多彩文化魅力 >> 正文

迪庆高原的多彩文化魅力

2020-09-08 民族画报记者 列来拉杜 撰文摄影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之地。这里有终年覆盖着冰雪的梅里雪山,有巨浪咆哮的金沙江虎跳峡,有四季景色不断变幻的纳帕海……一切犹如童话般神秘,令人心驰神往。特别是这里的藏、汉、纳西、傈僳、彝、回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形式各异的民间歌舞、传统建筑、民族服饰等人文资源,共同构成了迪庆高原迷人的多彩文化。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是昔日茶马古道重镇。这是保留完好的古建筑。

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规划走廊的核心区,迪庆州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下,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已见成效,群众的文化活动积极性日趋高涨,全州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高原文化的魅力色彩愈发诱人。

独克宗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集市

2019年国庆节期间,记者参加了迪庆州“世界的香格里拉旅游文化节”。秋高气爽的十月,行走在迪庆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市内,仿佛徜徉在一个喧闹的文化集市。手工艺品展示区,产品琳琅满目。民族服饰展示台,身着盛装的演员,迈着模特步款款而来。月光广场、四方街广场、坛城文化广场上,来自藏、傈僳、彝等民族村寨的几十支民间歌舞表演队,激情展示舞姿。还有那些穿着时尚的游客,或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老乡,三五成群,穿行在独克宗古城的大街小巷,也成为这场文化盛宴的重要视觉元素。

2019年10月1日,迪庆州观看国庆庆祝活动电视直播的藏族群众。

在迪庆州“世界的香格里拉旅游文化节”上,参加展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黑陶产品。

在迪庆州“世界的香格里拉旅游文化节”上展示的唐卡作品。

在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中的拍照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形容地域文化差异的话,在藏羌彝文化走廊采访过程中,感触颇深。民族走廊或民族文化走廊,讲述最多的是多民族生活在一起,和谐相处、建设家园的动人故事。昔日沟壑交错,山高谷深,阻碍了人们交往交流,却形成了一座山、一条沟孕育出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如在甘孜州丹巴县境内,生活在六条山谷的藏族人的服饰风格、建筑特色也存在差异。

多民族聚居的迪庆州,同样有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如民族服饰,不同民族服饰在款式色彩上差别明显,同一民族因受居住环境、气候因素等影响,服饰质地款式上也有差异,如生活在高原牧区的藏族服饰多用御寒的毛制品,金沙江峡谷温暖区的藏族则喜欢丝织品服饰。此外,迪庆藏族服饰受地域、年龄、季节因素的影响,服饰款式多达上百种;而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服饰则有古朴神秘的特色。

在迪庆州“世界的香格里拉旅游文化节”举办期间,每天都有藏族、傈僳族、彝族等几十支民间歌舞队参加演出,表演节目有藏族的弦子、锅庄、热巴、情舞,僳僳族的阿尺木刮,纳西族、彝族的广场舞。在月光广场,迎宾舞表演队的队长农布桑主告诉记者,他们是德钦县燕门乡古扎村尼通一组村民,他们跳的是藏族迎宾舞。他们村有200多人,会跳迎宾舞的有40多人,现在成立了迎宾舞传承表演队,经常被邀请去表演,演出有劳务费,能补贴家用。在月光广场、四方街广场、塔城文化广场,几十支歌舞队轮流表演,庄重大气的建塘锅庄、欢乐活泼的尼西情舞、曲调悠扬的藏族弦子、热情奔放的傈僳族阿尺木刮等原生态歌舞,获得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服饰表演队员孙诺七林告诉记者,表演队共有几十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他们展示的都是不同村落、不同季节穿的服饰,有上百套。用珍珠玛瑙等珍贵原材料作配饰的一套盛装,时价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它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几代人的财富积累,人们称其为“穿戴在身上的财富”。有多项藏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珍贵原材料日趋稀少,服饰价格又在不断上涨,藏族传统服饰展示,成为游客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跳广场舞。

迪庆藏族服饰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迪庆藏族传统服饰。

迪庆纳西族传统服饰。

外国游客与穿着藏族服饰的藏族人合影留念。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国家支持下,迪庆州结合旅游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对民族文化予以保护传承。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都会举办与文化相关的展销会、研讨会,摸底排查、规划文化保护区、民族文化村,给予当地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成立尼汝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奔子栏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生态区、白水台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区等等,成功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结合。

同乐村傈僳族文化

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迪庆州认真落实相关政策,经过深入调查,梳理命名了一批民族文化浓郁的文化生态村,结合乡村文化旅游加以保护,维西县同乐傈僳族文化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深藏大山的小山村,以傈僳族传统文化而知名。

去同乐要经过一番周折,从香格里拉市到维西县,从维西县城沿澜沧江驱车80公里到叶枝镇,再沿蜿蜒山路行驶,翻过一座小山包,就看见对面山腰的同乐村。依山势而建的木楞屋,层层叠叠,屋顶上的瓦板,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从远处望去,蓝天白云青山间的村寨,犹如世外桃源。这个澜沧江边的傈僳族村寨,拥有多种荣誉:古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留有三百年历史的木楞屋古建筑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民间歌舞发源地,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每年同乐吸引不少文化学者、摄影爱好者、深度乡村旅游者前来。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民居木楞房,已有两三百年历史。

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五星红旗。村寨中央水泥地面的文化广场四周为清一色的木楞屋,每户屋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褐色木屋瓦板的映衬下更加耀眼。广场边停放有摩托车、小轿车等各种现代交通工具,还有一处写有“傈僳族阿尺木刮传统展示厅”匾牌的屋子。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们,这个深山里的传统村落,已步入现代生活。

据村民们介绍,同乐村有300年历史,现有120多户人家,几乎都是傈僳族。为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村里建了同乐阿尺木刮展示馆,馆里展示的基本都是傈僳族传统生产生活工具。

同乐村傈僳族阿尺木刮展示馆。

在同乐村傈僳族民族博物馆展示的傈僳族生活用品。

同乐村除了古村落古建筑,民间歌舞阿尺木刮也名声在外。阿尺木刮傈僳语意为“山羊的舞蹈”,据说是由模仿山羊动作而来,是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歌舞。表演时,人们身着盛装,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边跳边歌,舞蹈队形变幻无穷,舞步整齐刚劲,节奏感强,无论从唱腔到舞蹈动作都明显地带有模仿山羊的特征。跳舞不受场地限制,在广场、院坝、牧场、草坪、田间都可以进行。表演方式是边唱边舞,没有乐器伴奏,自始至终踏歌起舞。参舞者分男女两队,牵手或搂腰,以大圆圈、半圆弧、直纵队、曲线形和穿插式等队形起舞。

叶枝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罗娟介绍说,同乐是云南省傈僳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好的村落,有古村落、阿尺木刮、织布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为秉承文化,村里修建了阿尺木刮传习所,每年定期举办培训,鼓励年轻人加入。现在老百姓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对文化传承热情很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旅游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民间舞蹈的同乐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同乐村的村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阿尺木刮表演队的余学明告诉记者,原来他对民族文化认识不清,认为唱歌跳舞不能挣钱。经过规划开发,名声渐渐起来,游客也随之而来,他们经常表演歌舞,获得一定报酬,补贴家用。现在同乐村阿尺木刮歌舞传承人有40多人,年龄在18至60岁。他们经常外出表演,结识了朋友,也了解了外边的世界。

文化魅力带来实惠,65岁的傈僳族织布传承人余信枝对此深有体会。随着游客增加,她的手工纺织品成了游客青睐的纪念品,她家也成了了解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地方,她可以在家里给客人唱歌,介绍傈僳族居室文化。民族文化结合旅游发展经济,同乐村阿尺木刮传承队队长和国强有自己的考虑与做法:那就是通过传统文化宣传,提高同乐村知名度,发展旅游与特色产业。在文化传习所,传统生产生活工具展示屋里,有一块专门展示介绍同乐村土特产品的柜台,上面摆放着蜂蜜、手工艺品等。这里还开设了网购业务,每年有十几万元收入。

同乐村居室的传统火塘,是人们休息交流的重要地方。

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服饰。

同乐村傈僳族男子头上帽子饰有野鸡羽毛,以示漂亮。

传承人在展示手工技艺。

昔日,因交通不便,同乐村与外界交往少。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公路延伸到村里,进出山寨的人越来越多,第一书记、帮扶干部、文化研究者、媒体记者、深度乡村游客纷至沓来。村里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也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摩托车是同乐村村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塔城藏族热巴舞

头缠红头巾,戴上五佛莲冠,身着百褶裙,手持长柄手鼓,身体跟随鼓点节奏变化,抬腿、蹬踏、跳跃、碎步、转体、弯腰……让人眼花缭乱的是藏族热巴舞。在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欣赏热巴舞,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舞者艳丽的服饰、奔放的舞姿、优美的节奏,随着鼓点像伞一样旋转的百褶裙,使现场观众的感官全动员,充分享受歌舞带来的美感。

表演者来自塔城镇塔城村,他们是塔城村英都湾4组热巴舞传承队。塔城热巴舞的舞姿、道具、跳舞仪式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热巴舞,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维西县塔城镇塔城村英都湾4组热巴传承队的妇女们在翩翩起舞。

塔城村英都湾4组热巴传承队伍。

演出队伍在做演出前的准备。

近年来,为了保护传承热巴舞,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镇里修建了热巴舞传承中心,包括表演舞台、研究室、文化陈列室等,并设有专人负责。源于古老祭祀活动的塔城热巴舞,表演时,男女演员都要经过精心打扮。男演员头戴7颗珠子的头饰,下身穿有须边的白绸裤,腰间扎金丝绒楚巴,系黑白相间的羊毛绳索,肩披喻意彩虹的五彩绸缎和白色的哈达,胸前佩戴藏式护身盒,脚踏乌拉靴,左手执牦牛尾,右手握拨浪鼓。女演员头缠红头巾,头巾上戴五佛莲冠,冠上缠一条白色哈达,身穿镶金边的绸缎大襟衣和黑色金边百褶裙,耳戴有本地特色的藏式耳坠,左手持长柄手鼓。塔城热巴舞的舞蹈动作特点、技巧、舞姿变换主要体现在男舞者身上,女舞者的舞步随男舞者的舞步变化而变化。基本动作有抬腿、蹬踏、跳跃、碎步、转体、弯腰、下蹲、叉腰、挥手、甩手等动作组合变化。

热巴传承队伍中头戴五佛帽、手拿日月鼓的演员。

塔城村支部书记、热巴传承队队长、藏族银饰制作者和乾坤在展示价值2万元的妇女串带。

塔城村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个家庭有多个民族成分的情况很常见。塔城村英都湾4组热巴舞传承队中就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他们能讲多种语言、会跳不同民族的舞蹈,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都基本相似,农忙季节、婚丧嫁娶都互帮互助,亲如兄弟。

塔城村英都湾4组的热巴舞传承队伍,现有30多人,年龄从20多岁到耄耋老人,有的祖孙几代都是热巴舞高手,有的一家大小都是跳热巴舞的高手。舞蹈队里现有四对夫妇队员,热巴舞对于他们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队员云光祥与杨群珍是一对藏族夫妇,他们家是名副其实的热巴舞家族,去世不久的爷爷云张是热巴舞国家级传承人,他能歌善舞、精通藏族历史文化,是民间文化集成者。从小受家里人熏陶,云光祥现在是村热巴舞队骨干,每逢有文化活动、十里八乡的节庆演出都点名邀请他们参加。他们说一年有十几场演出、三次培训,都有一定的生活补贴与劳务费。

78岁的热巴舞民间艺人李海明在跳舞。

塔城镇文化站站长和金华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塔城热巴舞,传承与保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热巴舞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固定培训经费。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多民族聚居的迪庆,有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俗文化体验、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普达措国家公园,是来迪庆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被誉为小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是迪庆州的旅游胜地。

王京莉  萨共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