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西藏比如,稳稳的幸福 >> 正文

西藏比如,稳稳的幸福

2021-02-05 民族画报记者 央金 潘璇 撰文摄影

编者按:

比如县(比如,藏语意为“母牦牛部落”)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东部,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身处藏北与藏东的衔接地。由于区位特殊,这里的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吴英杰在比如蹲点,在他的指导下,比如县委县政府8年来持续狠抓各项基础建设,保民生促发展,通过全县各级干部职工的开拓创新,援藏省市的无私帮扶,当地群众的支持配合,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7年,比如成为那曲市率先脱贫摘帽的县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社会治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祥和局面,并成功入选“2018中国幸福百县”县(区)。

如今,比如的巨变带来了长治久安,带来了收入的持续增长,带来了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比如县坚持开展“走出去推广,请进来探寻”等系列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萨普神山成为了西藏新晋网红。

珍惜好生活 永远感党恩

“我们以前没有自己的住房,一直借住在亲戚家。现在我家是四室一厅一厨两卫159平米的大房子,而且还在比如县城的中心!每天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样!”说到自家的新居,男主人阿穷和妻子索朗曲珍开心地笑了。

走进藏族青年阿穷家,挂在他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消失过,他说现在的生活很美好。

幸福的阿穷一家。

阿穷原来是比如镇孟庆村人,家中共有10口人,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家被纳入易地搬迁户,安置到了县城,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像阿穷家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在比如县就有627家。

比如县平均海拔4000米,不少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属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乡镇干部挨家挨户入户调查,摸清全县具体情况,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利用两年时间,将辖区内10个乡镇中处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条件下的627户2618名农牧民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集中搬迁的形式安置在比如县城西、城东、布曲河和南岸新区四个安置点。

比如县城全貌,易地扶贫搬迁至城西、城东、布曲河、南岸新区的四个安置点就位于县城中。

将辖区内所有乡镇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统一安置到县城,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那曲市委常委、比如县委书记陈刚告诉记者,根据比如县实际情况,经过综合考量,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集中搬迁到县城这条路最为可行,虽然这样县城的压力会非常大,但通过后续相关管理和引导,是可行也值得去努力的。如今看来这一举措成效显著。

比如县先后投入1.75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了搬迁农牧民切身的民生问题,强化了安置点就业和产业配套。扶贫搬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成立巴贡、图嘎、吉扎、加油站4个片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党支部,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党员楼长管理制度等。搬迁户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

比如县易地搬迁南岸新区位于县城中心,各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阿穷是片区党支部成员,也担任楼长,邻居们有事就会来找他。他也会把大家在住房、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向易地搬迁小组反馈。比如县扶贫办易地搬迁小组负责人拉巴次仁说,易地搬迁小组统一管理搬迁户相关事宜。大家刚搬来时,对电梯等楼房设备很陌生,搬迁小组就如何用水、电、厕所、厨房、电梯等对住户进行了统一培训。起初基本设备的损耗比较大,经常需要维修,现在维修使用的次数已经很少。看到拉巴次仁和楼里的住户熟络地打招呼,看得出,平时他们相处很融洽。

搬迁户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阿穷的妻子索朗曲珍和邻居们对电梯也不再陌生。

阿穷通过政府的帮扶政策在宁波市援建的藏式家具厂上班,每月有6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挖虫草的收入,他和弟弟两人的年收入能达到十五六万元。2019年,他花12万元买了一辆全新的皮卡车,每天开车上下班。说起如今的好日子,阿穷十分感慨:“现在孩子上学都免费,学校和幼儿园就在家旁边,政府还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房子,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一定会好好珍惜,我们特别感恩党。”

阿穷通过在家具厂打工一个月收入6000多元。

知识是照亮前途的明灯,唯有促进就业、转变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穷根!为了提升搬迁户的“造血”能力,县里采取强化就业培训的方式,提升技能,同时加强岗位对接。阿尼家原来在偏远良曲乡提阔村,饮水和住房条件都很差,两个女儿尚小,大女儿还有先天疾病,家里只能依靠国家给予的几千元政策补助来维持生活。2016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将他家纳入易地搬迁户。2017年搬进县城后,阿尼便参加了县里对农牧民组织的技术培训班,学起了装修。通过60多天的培训,他顺利结业。在县扶贫办易地搬迁小组的鼓励下,阿尼和2个伙伴依靠小额贷款,每人筹资7万元合伙成立了装修公司。他们将自己的新房装成了“样板间”,周围的邻居和亲朋好友纷纷夸赞他们的装修是“比如县第一名”。有了名气后,找他们装修的人越来越多,目前他们的业务遍及比如县10个乡镇。2020年公司实现利润20多万元,他们仨人的平均纯收入就有7万多元。

在阿尼自己装修的新家里,县扶贫办易地搬迁小组负责人拉巴次仁(右一)和南岸新区党支部书记索朗罗布(左二)向他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

阿尼一家四口生活得非常开心。

阿尼的小女儿高兴地给客人献哈达。

通过搬迁、培训、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帮扶措施,比如县帮助易地搬迁群众积极转变思想,发挥内生动力。截至2020年底,搬迁户人均年增收2.47万元。

自2016年以来,比如县共减贫1532户682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年初的9.02%下降至零,群众认可度达99.57%,2017年,比如县成为西藏自治区首批25个脱贫攻坚摘帽县之一。如今,比如县农牧民正通过勤劳的双手,把梦想中的幸福生活变为现实。

特色办学点亮人生梦想

由于自然条件和旧的思想观念制约,比如以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偏低,常常出现学校和家长“抢学生”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比如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学生入学率、提升教学质量、抓好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通过“乡政府核查、县公安局核对、全区学籍比对、乡镇再次核实”,最终确定全县适龄儿童未就学的真实数据。经过多次协调论证,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措施,用两年时间使比如县教育实现了“我要上学”“建设家乡”的巨大转变。

国庆节早晨,比如县二中师生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率先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成效显著

为了全面提高比如县教育水平,2014年以来县里共实施教育项目24个,资金达145189.6万元(其中援藏资金投入8770万元,援建的三所学校成为引领比如教育的示范标杆),远远超过了此前20多年教育资金投入的总和。2017年,比如逐步展开符合农牧民群众需求的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县域学校总体布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为一体,坚持以“适度集中、联合办学”的教育改革思路,办学模式开始转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特色化扎实推进。

扎西次措(左一)的普通话说得非常流利,图为她在语文课上认真听讲。

比如县二中初三的扎西次措就是“适度集中、联合办学”模式的受益者。扎西次措来自夏曲乡牧民家庭,小学1-3年级在夏曲乡学习,4年级开始在比如二小住校学习,毕业后顺利考进了县二中,现在是班里的优秀学生。

比如二中将当地“非遗”民间舞蹈与课间操相结合,这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课间操深受学生的欢迎。

2016年开始,比如在那曲市各区县中率先在中小学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三科统编教材。比如县二中党委书记丁玲芳说,师生们通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三科统编教材,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中小学生的升学率,促进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和对外沟通能力,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师生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比如县中小学统一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图为县二中初一一班语文课堂。

特色德育教育浇灌热爱祖国之花

比如县第二小学是宁波市援建的一所按照标准化学校进行配置的小学。这所坐落在怒江河畔的学校,校园整洁,高楼矗立。校长桑珠多吉说:“牦牛是藏北牧人赖以生存的宝贝,‘憨厚、忠诚、勇悍、坚毅’的牦牛精神演绎了藏北牧人的精神气质。我们不断探索,拓展了忠诚、奉献、感恩、爱心、勇敢、勤奋、俭朴等体现校园文化的‘牦牛精神’,并以此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抓手。”比如二小开辟了“牦牛精神”陈列室,开展生动的“牦牛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笃志好学是学校的学风。牦牛精神中的坚忍和吃苦激励着学生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六年级学生次仁热杰说:“我从小在牧区生活,每次老师给我们讲解牦牛精神和牦牛文化,我都能听懂和理解,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自觉要求自己,要诚实善良,要勤奋好学,要奉献祖国。”

比如县二小校长桑珠多吉向同学们讲述学校校史。

比如县二小学生在“牦牛精神”陈列室开展课外活动。

比如二小,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们熟悉的“牦牛精神”中,拓展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懂得热爱祖国,感恩党。

为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比如县二中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17种拓展课。图为学生们在上“扎木念”课。

比如县二小五年级学生欢度国庆。

职业教育让未来插上翅膀

比如县在教育普查中,发现不少牧区的孩子,到了适龄年龄却并未及时就学,针对此现象,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解决办法。

除了采取多项措施,保障辍学少年儿童入学,2017年9月,比如县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正式落成,将超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年龄的学生,统一招收到职业技术培训基地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基地采取文化和技能并重的教学形式,除开设文化课外,还开设了驾驶、汽车修理、唐卡绘画、厨师、藏医、护士、酒店管理、服装设计等8个专业的实训课程。

比如县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护士班实训课上,师生互动,气氛活跃。

比如县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厨师班实训课老师细心讲解。

曲宗和阿布在辨识藏药材。

18岁的晋美旺杰来自香曲乡亚札村的牧民家庭,3年前他选择了学习唐卡绘画。从零基础开始,经过几年的专业技能培训,他已经掌握了绘制唐卡的基本技能,文化课也达到了小学五年级水平。晋美旺杰计划等明年毕业后,到拉萨继续学习唐卡绘画。教服装设计和缝纫的彭洪莲老师来自宁波援藏企业,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从最基本的缝纫技术开始,已掌握了服装设计和制作基本技能。

晋美旺杰在老师的指导下画唐卡。

彭洪莲老师在给学生上服装设计与缝纫实训课。

比如县通过立足实际,扎扎实实地构建起了一套符合实际、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之路。

如今,比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已有47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小学11所,幼儿园34所。高中(中职)入学率持续保持在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2.02%,小学入学率99.95%,学前入学率54.68%。这几年比如小学考内地西藏班不断创造佳绩,中考捷报频传,2020年中考平均成绩位列那曲市各区县第一。这一系列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比如县教育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没有团结,什么事都办不成

2020年10月1日早晨,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比如县其达居委会门前的小广场上空,在藏北高原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普布央珠笑盈盈地迎出来,介绍说:“刚才,我们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

2020年10月1日,其达社区的各族居民在居委会门前自发跳起锅庄,庆祝国庆。

说话间,其达社区的回族群众马文玉来居委会办理孙子入学的相关证明。办好手续后,马文玉主动和记者攀谈起来:“我来比如做生意已经有14年了,这里的学习、生活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办事效率高,当地的老百姓和我们相处得也很融洽。现在我们一家9口都在比如扎下根,不走了!”

其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普布央珠(右二)为回族群众马文玉(左一)开具入学证明。

比如镇其达社区位于比如县城东南部,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农场在比如县城,牧场一半在比如镇尼囊沟,一半在比如镇布龙沟。社区居委会辖其达村66户,总人数252人,商户有8个联户体,共110户230人,搬迁户有13个联户体,共130户680人。社区内由汉、藏、回、侗等多个民族组成。

近年来,在比如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其达居委会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三个离不开”思想。

始终把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每年九月的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活动,居委会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及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着力营造辖区内团结稳定的社区氛围。普布央珠说:“居委会向辖区人员发放民族团结宣传册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资料。”每逢节假日和重要节点,辖区内的党员、商户和搬迁户都会自发加入“红袖标”队伍,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维护和谐、安定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具体工作,社区内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居民团结向上、安居乐业。

居委会干部经常向社区居民发放民族团结宣传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材料。

在其达社区安家的马文玉开了个卖水果蔬菜和五金用品的小商店,他说,每当自己有困难去找居委会,工作人员从不推脱,总会想办法解决。“我的藏语和藏文是在居委会学的,平时遇到不懂的民族习俗向居委会工作人员请教,他们都会很耐心地讲解。在社区,我感受到的是团结互助,各族群众就像一家人。”

其达社区各族群众组成“一对一”学习小组,相互交流。

这几年,其达居委会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真功夫,在贴心服务群众上付出真感情。2016年以来,居委会党员、经商个体户自发捐款、投工投劳,经常帮助社区内低保户维修屋顶、楼梯,还发动党员为五保户送温暖,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54岁的边巴患有眼疾,丈夫去世,家里有7口人,生活条件比较差。个体户王勇刚几年来常常不定期给老人送去糌粑、油等生活必需品。边巴说:“现在我已经脱贫了,但王勇刚还常常会拿着东西来看我,我们一家人从心里感谢我的汉族朋友,更感谢党的好政策。”

个体户王勇刚和同伴给边巴送来了糌粑和食用油。

来自贵州遵义的侗族女子何诗洁开了一个小商店,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帮着隔壁糌粑商店的藏族大姐上下货。她说自己开店有7年了,遇到人手紧张的时候,周边的群众和商户都会热心帮助,分文不取。“我们不时会下到其达居委会辖区了解情况,这里融洽和谐的气氛随处可见,居民们生活学习上有困难,总会互相帮助。没有团结的话,什么事都办不成。”比如镇宗教办主任嘉努说。在居委会的引导下,其达社区的居民们互帮、互学、互爱,各族群众一家亲成为常态。

侗族店主何诗洁(左一)帮助隔壁糌粑商店的藏族大姐接待顾客。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结合开展“爱、讲、树”“四讲四爱”等主题教育,居委会党支部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戮力同心,建设美好生活。“过去一些群众不想干、不愿干、干不了的事情,现在都愿意干、会干了。”普布央珠说。辖区不少群众积极寻求打工机会,开办商店,发展多种经营。2007年,居委会创办了比如县第一家合作组织——糌粑加工厂。近几年,为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和合作社2个党小组的配合下,合作社将村内的贫困户纳入加工厂。如今糌粑加工厂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工人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每年藏历新年前每户还有1000元的分红,合作社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2017年,其达居委会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又被列入西藏自治区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推荐的名单。

糌粑加工厂的工人们在忙碌工作。

站在其达居委会门前,看着各族群众为庆祝祖国生日,跳起欢乐的锅庄,他们脸上绽放的纯真笑容告诉记者:今日的比如,环境干净整洁、设施健全、百姓积极向上、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当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族干部职工与勤劳肯干的各族百姓共同打造和守护的藏北县域。正如比如名曲《为了爱》中所唱的那样:“为了爱、我用最纯的慈爱呵护着你;为了爱,我们所有的付出无怨也无悔!”

王京莉  早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