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猴鼓舞的守望者 >> 正文

猴鼓舞的守望者

2019-05-24 民族画报通讯员 宁坚 摄影报道

年近八旬的瑶族老人何吉坐表演猴鼓舞,动作时柔时刚、惟妙惟肖

今年78岁的瑶族老人何吉坐,是贵州省大瑶山里跳猴鼓舞年纪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之一。68年来,他从未停止过传承和演绎猴鼓舞技艺。

68年来,何吉坐从未停止过传承和演绎猴鼓舞的脚步

何吉坐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乡懂蒙村人,10岁开始跟随长辈学跳猴鼓舞,一直在当地的各个瑶寨里跳猴鼓舞。2007年,66岁的他被村民推荐代表瑶山乡参加黔南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奖励。半年后,他在全省“多彩贵州”民族舞蹈大赛中,荣获了第一名,从此有了瑶山“猴鼓舞王”的美誉。

何吉坐在家中模仿猴子取食、攀摘的各种姿态和神情

懂蒙村是一个瑶族村寨,这里世代居住着瑶族的一个分支——白裤瑶,白裤瑶因当地男子穿着及膝的白色裤子而得名。何吉坐所在的瑶山乡是白裤瑶的聚集区,总人口只有3575人。千百年来,白裤瑶一直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风情习俗和民族文化,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瑶族文化保留极为完整的一个支系。

猴鼓舞是瑶山乡白裤瑶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舞蹈,2008年6月,瑶族猴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猴鼓舞只在丧葬祭祀的场合中表演。其特点是,击鼓者或围鼓而舞,或悬鼓于腹,亦或背鼓在后,带领族人模仿猴子动作,伴随着鼓点起舞,舞者均为男子。

何吉坐已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谈起猴鼓舞的来历,何吉坐说,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在从南向北迁徙的过程中来到瑶山深处时遇到了危难,关键时刻,一群山猴出现解危救难并一路护送族人,使得族人转危为安。为了感恩这群神猴,他们模仿着祖先跋山涉水的情景及猴子们攀爬取食的神态,历经数百年编创传承形成了现在的猴鼓舞。

猴鼓舞可由单人或双人或群舞表现,不论哪种形式,何吉坐都是以木鼓手主角方式出场,所有人都以他敲击的鼓点为节奏,每两名乐手立于一面铜鼓两侧,一人击鼓,一人在鼓后手持饭甑一般的“共鸣箱”,在铜鼓背后一送一退,使鼓发出深沉、厚重和悦耳的声音,虽然全场没有一句歌声,但全舞气氛浓烈。

何吉坐一边击鼓,一边扣胸屈膝、上跃下蹲、来回跳动,动作张扬,节奏激越

何吉坐带领徒弟练习猴鼓舞

在瑶山地区,每一面木鼓都是白裤瑶家族的象征,所以制作木鼓是很有讲究的。鼓身大多是用整段樟木掏空,鼓面不可使用病死的牛的牛皮,由5人合力将樟木抬到寨外蒙制,最后用木楔固定,不用一钉一铆。木鼓蒙制好后还要给鼓起名,这些仪式都是由何吉坐来主持,所以他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在处理一些大事之前,许多村民会去登门请教他。

何吉坐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许多村民每逢大事都会登门请教他

因为猴鼓舞属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祭舞,传承方式至今还保持着家族口传心授的形式,加上许多瑶族青年外出务工,主动学习猴鼓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其民间传承有异化、失传和消亡的趋势,而传承人绝大部分都已渐渐老去,这让何吉坐担忧猴鼓舞技艺的传承。

主动学习猴鼓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大部分传承人都已渐渐老去,这让何吉坐十分担忧

何吉坐曾经有一个得意弟子何永国,也是同村人,跟着何吉坐学习猴鼓舞近20年。5年前,何永国突然患病而去,何吉坐当时极为伤感:“我已年逾古稀,如果不能及时把猴鼓舞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一辈子的技艺恐怕就要断根……”

谈到已经去世的得意弟子何永国,何吉坐十分伤感

何吉坐说,传承猴鼓舞的技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弟子的天赋和努力程度都很关键,绝非一朝一夕可成。跟班弟子选出后,他会在春节的初一至初五这五天来传授要点。近年来,何吉坐多次受邀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种公益性展演,参与了瑶族猴鼓舞艺术教材的编撰指导,主持了瑶族猴鼓舞传承人的海选仪式,还奔波在瑶山的各个中、小学校,向学生们传授猴鼓舞技艺。目前,瑶山的一个景区邀请他去给景区表演队的孩子们授课。这对他来说,也是传承的另外一种方式。

谢友明也是何吉坐喜爱的弟子之一,谢友明的猴鼓舞技艺进步很快,他们相继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等栏目的录制,为瑶族猴鼓舞的宣传、推广和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何吉坐采用了多种传承猴鼓舞的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当地政府已将懂蒙村改建为生态博物村,采取了多种方式大力发扬和传承瑶族文化

目前,当地政府已将懂蒙村改建为生态博物村,涉及猴鼓舞的硬件已经全部由政府投入。修建了猴鼓舞民族艺术演艺馆,编印了猴鼓舞的艺术教材,收集了有关猴鼓舞的文图、音像资料,还举办了“瑶族文化国际交流大会”。2017年,由何吉坐主演的一部纪录短片还荣获了北京民族电影展·民族文化影像传承奖。

王京莉  早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