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贵州苗族“敬桥节” >> 正文

贵州苗族“敬桥节”

2021-04-13 宁坚 撰文摄影

贵州苗乡民俗认为,人来到世界上,一个家庭从贫困到幸福,都是从“桥”上过来的。早就听闻苗族“敬桥节”的各种仪式和过程古朴神秘,想去看看却一直未能成行。今年农历的“二月二”,我终于得以来到一户村民家中,与他们一道过了一个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敬桥节”。

苗家人认为“桥”是他们通往幸福的大路,这是他们在踩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苗族同胞极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之一就是“敬桥节”,而全县又以反排村的“敬桥节”最具特色。这里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二过“敬桥节”,为期两天。节日期间,苗族同胞修桥敬桥祭祖,意在祈福求安,感恩先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反排村位于台江县的方召镇,由2个自然寨组成,共有448户1769人,是一个苗族村,全寨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一条潺潺小溪穿寨而过。别小看了这个深藏在大山之中的小小苗寨,它不仅有1500多年的历史,还拥有三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还有多项省级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贵州省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大村。

反排村村民张秋今年40岁,与妻子唐会花养育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家就在村后的山坡顶上。为了筹备过节,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张秋与妻子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开始不停地忙碌着。二月初一的一大早,两人把糯米饭、糍粑、米酒、鸡蛋、猪肉和田鱼装进提篮后,便踏上了去“祭远桥”的山路。当地的习俗是,初一“祭远桥”,就是去祭村外较远的桥,初二“祭近桥”,也就是去祭村口和村内的桥。因为各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桥”,因此,祭桥仪式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

在去“祭远桥”的路上,张秋夫妻俩翻下这个山坡,又跨过一个沟壑,走过这个田坎,又淌过那条小河,六个多小时内,他们一共来到了七座小桥边。张秋说,这些都是他们先辈架好的桥,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围栏造田,才有了他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从他懂事开始,每年都跟着父母敬祭。在每一座桥边,夫妻俩摆好祭品,点上纸烛,默默许上心愿,然后互相敬酒,互致祝福。

在敬桥过程中,张秋夫妻俩三次偶遇村民,当村民走过桥后,两人热情地向村民敬酒并送上食物。张秋说,敬桥时有人前来“踩”桥,是吉祥之兆,必须热情款待。

回到家里已是傍晚,吃过苗家丰盛的“年夜饭”后站在窗口放眼远眺,此时的反排村华灯初上,远山如黛、近峰青幽,不时有嘹亮的苗歌和笑声悠悠传来。

敬桥路上。

敬桥前,由寨老带队,男人们吹响芦笙,汇集在桥边进行隆重的敬祭。

妇女们肩挑敬桥祭祀礼品向桥边走去。

张秋与家族的另外一家亲戚相遇在一座桥边,男人们在祭桥,女人们已经开始相互敬酒了。

二月初二是整个“敬桥节”的关键日子。天刚亮,在薄薄的晨雾笼罩下,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的反排村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显得如此宁静和谐。大约10点钟,村口逐渐热闹起来,不时可见去敬桥的村民带着胸前挂着彩蛋的孩子,身着节日盛装,肩挑敬桥祭祀礼品向外走去。

不久,上百户人家在村口集结完毕。他们依次排成长队,在寨老和芦笙手的带领下,前往各处的木桥敬祭。敬祭中,村民们互敬米酒、食物并相送吉言,许下自己的心愿,场面温馨而热闹。敬桥完成后的村民陆续退出桥头,在村里的芦笙场集合,把敬桥的祭品竹篮全部摆放在一起,随后吹响芦笙,敲击木鼓,男女老少围成数圈翩翩起舞,场面热闹非凡,一直持续到了下午5点方才逐渐散去。节后,村民们开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一年的春耕生产。

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王炳忠介绍,苗族“敬桥节”保留了完整的祭祀活动细节,其每个环节无不折射出苗族的祖先崇敬和万物有灵的传统信仰体系,亦反映出苗族因农业生产来安排节日活动的智慧,从不同侧面体现出苗族人的社会生产、生活及文化心态。目前,“敬桥节”已被列为贵州省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盛装敬桥的一位苗族妇女。

敬桥完成后,在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

早蕾  胡琪(见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