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主题教育典型示范风采|用民族文物讲好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 ——记中国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唐兰冬 >> 正文

主题教育典型示范风采|用民族文物讲好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 ——记中国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唐兰冬

2019-12-13 文 主题教育联合报道组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为国家级的民族类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让各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展示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国气派,讲述好各民族文化互鉴、经济相依、情感亲近的故事。这也正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唐兰冬17年来兢兢业业于民族文博事业的初心和动力所在。在这场鸿篇叙事中,唐兰冬甘为一个默默无闻、俯首勤做的素材收集者,征集文物、考察文物、研究文物、“装扮”文物,然后与观众一起走进中华民族的光辉岁月。

2019年10月,唐兰冬(左)赴北方民族大学进行文物展品运输前的交接。

勤积跬步  用双脚丈量文物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唐兰冬看来,文物有灵气、文物会说话,各民族伟大历史和精神的轨迹,都在文物遗产上闪耀着光辉,而挖掘、解读文物上每一个细微的文化符号,都依赖于艰辛的走访、考察和史料爬梳。

唐兰冬研究收集的文物白族三弦。(卢旭  摄影)

曾经,为了做好赫哲族文物调研工作,唐兰冬在黑龙江饶河县四排乡与老乡同吃同住同生活了十多天。由于他是过敏体质,第一天他全身就开始长疹子,奇痒难耐,但他舍不得离开,一直坚持到调研结束。

在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徒步几小时也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唐兰冬和同事从西双版纳去边境地区的布朗族山寨,道路崎岖险阻,山上的石头不时伴随着雨点滚落下来,早上八点出发,抵达寨子竟已是午后二点。“在新疆阿图什征集文物期间,唐老师为了征集到高品质的柯尔克孜族民间文物,采纳向导的建议,凌晨3点出发,半夜才回来,他经常风尘仆仆走在最艰辛的路上。”同事罗攀说。平时饭量小的他,在出差的时候吃得比较多,“我出差的唯一习惯是,每顿饭都要吃饱,因为下一顿饭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唐兰冬打趣到。

2014年,唐兰冬带队赴西藏考察并征集文物。抵达第一晚,他因高原反应头疼、失眠、呕吐。同事们劝他休息一天再工作。可第二天,他选择用工作来调节高原反应,先去海拔较低的山南地区,再前往日喀则等地,最终如期完成十余天的调研工作。

由于时代的剧变,民族地区文物流失迅速。带着对抢救保护民族文物的一份责任与使命,唐兰冬自言“每次外出调研,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但十多年来“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

民族工作重在交心,以心换心。唐兰冬一直坚信,对少数民族同胞付出真心,才能收获真心。在云南佤族老乡家3天,他们相处得宛如阔别多年的好友。临走那晚,唐兰冬与乡亲们同唱《阿佤人民唱新歌》。歌声响彻星空,也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田。唐兰冬动情地说:“与各族同胞的感情,也像文物一样,值得我珍惜和收藏。”

尽管常年深入基层,唐兰冬仍有鞭长莫及之感,因为民族文物的分布零星而偏远。为免“遗珠”之恨,唐兰冬积极拓展征集渠道与方式,延伸文物保护“触手”。2011年,他组织实施新疆民族乐器专题委托征集项目,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个人优势,调动地方征集文物的积极性。经过两年筹备,近百件新疆民族乐器被征集收入馆藏,成为中国民族博物馆构建特色藏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唐兰冬联络的项目负责人遍及8个省区,共计20余人,大大助益了民族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

知行合一。在对40多个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和征集文物的过程中,唐兰冬所悟渐多、积累愈厚,撰写了《狩猎文化看黎族》《民族博物馆的文化自觉》《关于近现代民族文物鉴定的几点思考》《博物馆个性化路径实现探索》等业务文章。

唐兰冬在福建宁德调研文物市场。

抱诚守真  以精品展览奉献人民

 文化源于人民,文化为了人民。唐兰冬坚信,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宝库,更是知识的殿堂、精神的家园,办好每一场展览就是为人民群众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共振,策划出属于这个时代、又具备鲜明中国风格的展览,是唐兰冬追求的目标。4年前,唐兰冬第一次策划展览,因实际效果与设计方案相差甚远而沮丧很久。反思之后,他开始大量阅读、观展,“深化设计”成为他此后的策展准则。为了提升展览理念、技术及科研能力,他曾赴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博物馆参观考察,学习博物馆管理、展示和科研的先进理念和有效经验。

今年9月,中国民族博物馆组织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在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通过260余件精美文物和多媒体展示,铺陈开一幅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演进的全景图,收获了众多惊叹的目光。唐兰冬从3月起就投入到这个展览的筹备工作中,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和努力。

唐兰冬(左)参与策划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

布展期间,结合当时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党员的唐兰冬把布展现场作为检验自己党性和工作能力的“阅兵场”,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着大家在炎炎夏日里挥汗如雨、马不停蹄地干。为了贯彻落实馆领导的要求,完美地呈现设计意图,从文物摆放到背景搭建再到消防安全,从外部沟通协调到住宿安排再到志愿者服务,事无巨细,唐兰冬一一落实执行到位。在布展的半个多月里,他绷着一根弦,没睡好一个觉。

同事们对唐兰冬的严以律己、一丝不苟倒是习以为常。2018年2月,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布展时,为了保持场馆内清洁,他就曾带着大家一起在零下10℃的室外吃盒饭。对他来说,任何关系到观展体验的细节,都不容忽视。

“我们不仅要让更多人走进展厅,还要提供愉悦、舒适的观展体验,并让观众在走出展厅时有所收获。”唐兰冬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因文化内涵深厚、展陈方式新颖而受到各方好评,特别是展览尾声的设计别出心裁——一颗硕大的石榴造型映入眼帘,每个“石榴籽”上镶嵌着一个民族的照片,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让唐兰冬和同事们更感振奋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饶有兴致地参观展览,并体验了一些互动装置之后,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既务斯业,便当专心努力。”唐兰冬常以此自勉。2017年,唐兰冬的妻子因照顾女儿心切离开北京。两地分居之后,一月一次与家人的团聚成为唐兰冬最珍贵的时光。但是,每到策划组织展览期间,唐兰冬往往不得不放弃团聚的机会。

“工作起来,他就是一个可以忘掉自己的人。”同事吴洁这样评价。

润物无声  勇担博物馆人新使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新时代,民族文物该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呢?唐兰冬一直在思考。他发现,过去的展览中介绍少数民族文化个性偏多,但对各民族之间文化多向交流的关系发掘不够。“我们应该挖掘和阐释好民族文物的意义,使它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珍贵教材,而串联起文物的主线就是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兰冬说。

为此,唐兰冬近年来多次赴西藏、新疆等地征集那些体现祖国统一、彰显民族文化交流的文物,同时也注重在策展布展时着重展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文物活起来,成为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依据,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他说。

唐兰冬主持策划的《相遇美好——黎族服饰展》在上海纺织博物馆开幕,展览摆脱了就服饰说服饰的模式,从族际交往、纺织技术交流的角度叙事,把海南和上海关联了起来;在策划《中华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展》时,唐兰冬提出要突出展示民族节日在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凝聚民族情感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中展示了一把唐兰冬征集的藏族佩刀,这把佩刀的纹饰和工艺风格带有明显的保安族腰刀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意义值得研究。”唐兰冬兴致勃勃地介绍。

此外,唐兰冬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以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展览,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物影下的台湾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台湾少数民族文物精品展》在业内受到普遍好评。

唐兰冬在整理文物资料。(卢旭  摄影)

心有所仰,甘之如饴。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调研和精耕细作的展览中,唐兰冬将神圣的初心使命化作平凡的坚守与钻研。“民族文物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要用一件件文物、一场场展览,讲好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我不曾忘记的初心。”唐兰冬说。

(文静  执笔  未署名图片由唐兰冬提供)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