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东兰——赓续红色血脉大步迈向幸福 >> 正文

东兰——赓续红色血脉大步迈向幸福

2021-10-11 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陈立民 摄影报道

“进入东兰县,就像是进入了红色的海洋,这里到处都有革命遗迹和红军的动人故事。”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带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覃金兰对记者说。

东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距南宁市308公里,全县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瑶、苗、侗、毛南、仫佬、布依等11个民族,总人口31万。东兰县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人领导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和红七军的故乡,也是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如今,这片红色土地全面践行绿色发展之路,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孩子们在“邓小平与韦拔群相见魁星楼”铜像前肃然起敬。

红色东兰气象新

1921年,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在家乡东兰县发动农民革命运动,组织农民武装,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韦拔群先后创办了广西第一、二、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右江农民革命培养了近600名骨干。1929年12月,韦拔群与邓小平、张云逸一道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东兰农军2000多人编入红七军。

东兰县走出了数位开国将军,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将军之乡”。

1930年,邓小平率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后,韦拔群重建了红七军21师。在长达2年的3次反“围剿”斗争中,东兰县各族人民在韦拔群的领导下,坚守右江革命根据地。据史料统计,东兰县前后有7500多人参加了红军和赤卫队,有1600多人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块红色的土地走出了韦国清、韦杰、覃健、覃士冕、韦祖珍等5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将军之乡,厚重的革命历史使东兰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广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

韦拔群纪念馆和拔群广场。

从东兰县城向西南行驶30多公里,就到了韦拔群的家乡武篆镇。镇中心,一座六角形的红塔傲然挺立,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1930年2月,红七军领导人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人常在楼上召开会议,研究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的步骤和方法。从武篆镇向南5公里的拉甲山上有一个天然石洞,这是韦拔群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25年9月15日,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隆重开学,韦拔群担任主任,来自东兰、百色、凌云、河池等11地的276名农民运动骨干成为首批学员,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

光荣的东兰县老红军。

“这是韦拔群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纪念馆共有三层,高28米,长129米,宽71米,馆内有7个展厅和各种多功能室。”东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潘兆强向记者介绍。“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红色老区文化,是我们东兰人民的精神财富!”潘兆强激动地说。“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和广西农民运动先驱,韦拔群同志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永不过时。虽时隔多年,他的故事仍然让我震撼和感动。”在东兰县韦拔群纪念馆,南宁市游客农凤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发出感叹。

韦拔群故居、韦拔群纪念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壮乡英雄文化园……随处可见的纪念馆和遗址故居诉说着这片红色土地的革命故事,讲述着东兰老区人民的革命情怀。如今,东兰红色旅游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韦拔群故居开展“走进红色文化 重温党史故事”主题党日活动。

生态东兰美如画

江平田园风光。

江平月亮河休闲旅游度假村。

东兰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四季气候宜人,是广西的避暑胜地。美丽的红水河流经这里长达115公里,河道蜿蜒曲折,河岸百里翠竹,两岸奇峰异谷,景色十分迷人。“有些河像调皮的小姑娘,突如其来地从岩洞中窜出,蹦蹦跳跳,在峡谷中晒晒太阳,换换新鲜空气,闲荡一阵,神不知鬼不觉地又躲进岩洞,杳无踪影了。”在东兰县武篆镇的江平一带,记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当年来东兰采风的著名作家曹靖华的体会。武篆镇的江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间多溶洞、多潜流,河溪源头多为山泉,时而出现在地表,时而转入地下,小河两边婀娜多姿的竹林,有如身着绿装的青春少女在随风舞动。

来自兰州的一对夫妇被这里的气候和风光吸引,已在东兰生活多年。

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

长乐宫溶洞景区。

从东兰县城往河池方向行走,就进入到景色迥异的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这是红水河梯级电站岩滩水库蓄水后形成的。1992年岩滩水电站蓄水发电后,红水河水位上升,形成了美丽的坡豪湖。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综合生态系统,区域内地层广布,地貌丰富,喀斯特石山峰矗立在碧水之中。为实现坡豪湖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东兰县从2016年至2019年,投入2.89亿元进行建设,主要分为铜鼓文化区、蚂拐科普区、梯地花田区、栈桥漫行区四大建设区,生态保育与修复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科研监测工程、生态旅游开发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五大工程。

红水河第一湾。

红水河流经东兰县三石镇板文村时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形大峡谷,被誉为红水河第一湾。“U”字形中间夹着的一座山峰直插云天,与水面落差数百米。登上极具民族特色的红水河第一湾观景台,青山环绕、翠竹婆娑,时隐时现的云雾像一条长长的纱巾缠在山腰,河里不时划过一两只小船或竹筏,悠悠然。此时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水天一色,真是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在依山傍水的村庄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好一幅悠闲和谐的画面,这是寻奇、览胜、探幽、摄影的绝佳之地。

秀美的泗孟风光。

幸福东兰感党恩

目前,东兰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几品”的发展思路,围绕板栗、桑蚕、林木等优势产业做文章。全县逐步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以桑蚕、板栗、水产养殖、劳务输出为支柱,以畜牧养殖及多种经济作物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不仅如此,东兰县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成效显著。

长乐镇板凳村桑叶基地。

长乐镇巴更屯老村支书陈亮与孙子们在一起。

青山围绕的弄英村是韦国清同志的老家,这片曾经孕育了红色火种的土地,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走在平坦整洁的村道上,看着沿路家家户户别致的乡村小别墅,村民陆荣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打从记事起就知道村里出了个大英雄,我们不能给他丢脸。这些年大家进城打工、搞种养、搞旅游,就是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阳光玫瑰”葡萄园示范基地是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红色耕地”脱贫系列项目之一,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公司和贫困户利益紧密结合,实现共同受益。目前,该项目已经为东里村120多户农户支付当年土地流转租金9万余元,每年可创造1000多人次的务工机会,有效提高了东里村群众劳务性收入。“种植技术上我不担心,运输上我也不担心。现在我们有100多亩葡萄地,产量按1000斤来算,能收入300多万元。我们目前着重技术和人才的积累,未来肯定会越做越大。”基地负责人梁贤勇坚定地说。

板凳村种桑养蚕户蚕茧丰收。

走进长乐镇板凳村,村里种桑养蚕农户忙得不亦乐乎,村民活动中心临时改为蚕茧收购点,工作人员们正忙着收购蚕茧。“今年家庭养蚕收入12万元左右,明年还要加种3亩桑园,加上其他家庭收入,生活越来越好。”种桑养蚕带头人岑世东说。据悉,东兰县今年第一批蚕茧收购价从去年的每斤17~18元上涨到今年每斤23~24元,桑蚕价格稳步上涨。今年预计鲜茧产量可达110吨,全县养蚕收入可达506万元,蚕农腰包稳步上“涨”。

“我们将大力弘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牢记造福老区人民的‘初心’,传承红色文化,进一步加强东兰红色品牌宣传,通过红色带动绿色,加快东兰经济发展。”畅想未来,东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潘兆强信心百倍。

一场发展大戏正在东兰精彩上演,一幅和谐画卷正在东兰徐徐铺开。东兰,必将红色常在,绿色常新,特色更显,面貌更美,各族群众更加幸福。

长乐镇板凳村群众业余生活丰富,欢乐的铜鼓敲起来。

 康梦婷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