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一粒米的故事 >> 正文

一粒米的故事

2021-03-24 民族画报记者 武倩 康梦婷 撰文摄影

2020年国庆,满含笑点泪点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走红大江南北。影片包含五个不同的故事,其中由沈腾、马丽主演的《神笔马亮》的取景地正是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的“稻梦空间”园区。自2014年开业以来,每年夏季“稻梦空间”都用形象生动的稻田画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稻梦空间”走红的背后,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稻梦空间”园区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取景地之一。

张爱忠是一个地道的锡伯族农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的黑土地,他被当地人称为靠米发家的“新农民”,被誉为一粒米成就的“大农匠”。虽然从小就在黑土地里摸爬滚打,和父亲学种稻、磨米、卖米,但真正开始讲述“一粒米的故事”要从张爱忠24岁时说起。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年轻的张爱忠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张爱忠和他最爱的“一粒米”。

张爱忠一家人行走在稻田间。

种水稻不是一件容易事。头些年,村里人但凡有其他出路,就坚决不种地。可张爱忠不一样,他年复一年地坚守在稻田旁,坚持种地、施肥、收割……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虽然生意越做越大,但他还是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下地,和大家一起干农活、拉家常。地里忙活一圈,再回到厂区做规划、拓渠道、搞经营。张爱忠的爱人何雅娟心疼地说:“种地的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不仅早起晚归,还经常饭不当点。很多时候,张爱忠都是自带干粮,扎进水稻种植基地就是一整天。”很多人劝张爱忠做些收益快、轻松的投资项目,他总是摇摇头,笑着说:“我就是个农民,种地是我的根,把根弄丢了还能干些什么呢?”

张爱忠带领大家研究园区规划。

2011年,沈阳市沈北新区政府在80余亩的稻田里做了一幅展现锡伯族骑射的稻田画。张爱忠前往参观学习时,被飞驰的骏马、拉满弓的勇士深深震撼了。他决心在自己的稻田中制作稻田画。第二年,张爱忠信心满满地拼接出一条栩栩如生的稻田画“中国龙”,然而游客并未如预期般蜂拥而至。“几乎一张门票没卖出去,还赔了不少钱,只能靠大米加工厂补贴稻田画基地。”遭遇失败的张爱忠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四处考察学习,掏空家底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起了用于观赏稻田画的高塔和服务游客的各类设施。2014年中秋节,以稻田画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正式开业,张爱忠给它取名为“稻梦空间”。园区开放的第一天,2000多名游客慕名而来,游客的点赞让张爱忠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他明白了:坚持没有白费,扎根农村创业之路没有走错。

稻田画“中国龙”。

在“稻梦空间”园区开展的锡伯族泥巴节系列活动。

游客在稻田间赛龙舟。

依靠“稻梦空间”,张爱忠打造了集“稻田画”观光、立体种养殖、水稻深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三产”融合,与周边农民合作发展水稻种植达到3万亩,园区年收入500余万元,惠及周边40个村、2000多位农民。

“稻梦空间”园区成为游客打卡地。

“我就是在讲一粒米的故事。”张爱忠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他开发的“稻梦空间”品牌米皮、米茶、米花糖、大米冰淇淋等产品热销园区,还在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深受消费者喜爱。对大米的深度开发,既鼓了张爱忠的腰包,也富了周边乡亲,通过推广有机水肥试验,探索“公司+农户”的规模化生产模式,为近百人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

张爱忠(左)在北源米厂车间与员工交流。

30年来,张爱忠积极投身乡村公益事业,帮低保户办副食补助卡、为学校捐助资金、帮扶困难学生、救助特困家庭,这无私的奉献只因他对这片土地和乡亲的热爱。

2019年,张爱忠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他感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国家好,我们每个人才能好;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奋斗,国家才会更好。”作为一名扎根农村的创业者,他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19年,张爱忠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表彰大会。这是他在天安门广场留念。

其乐融融的张爱忠一家。

“稻梦空间”的成功,让张爱忠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重了。他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愿意和大家一同奔跑,跑出我们中华儿女的精气神。

张爱忠满怀信心,带领村民致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部分图片由张爱忠提供)

石薇  胡琪(见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