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不同民族的一家人,满满都是幸福 >> 正文

不同民族的一家人,满满都是幸福

2020-09-28 来源:深圳民族之窗微信公众号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伴随着特区的建设,大量少数民族同胞从全国各地涌入深圳。面对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观念碰撞,深圳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把“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口号作为深圳民族工作的理念,再现了电视剧《都是一家人》中的温暖场景。

在9月19日深圳市民宗局联合市民促会举办的“都是一家人”各民族中秋国庆茶话会上,分享家庭故事的彝族同胞沈补作、维吾尔族同胞阿依夏姆、佤族同胞岩望、蒙古族同胞斯日古楞和满族同胞吴金富和《都是一家人》剧中的人物一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深圳发展。在这里,各民族同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生动演绎了深圳各民族同胞都是一家人的良好氛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彝族同胞沈补作(右一)一家。

“我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我的太太是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汉族,两个民族组成一个家庭,我们的生活没有遗憾。”茶话会上,沈补作一家五口率先登场,沈补作介绍,2005年,听说深圳到处是黄金,他便辞去教师工作,来到深圳创业。初到深圳时孤单一人,幸亏后来遇到太太。

沈补作的太太来自潮汕地区,擅长经商。结婚后在太太的帮助下,他的经商理念、眼界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前他们把劳务派遣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在深圳有房有车,更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深圳已经成为他离不开的地方。

维吾尔族同胞阿依夏姆。

“这是我的先生阿里木,他是一名深圳警察,旁边的两位分别是我的儿子和女儿。”在茶话会上,提起自己的家庭故事,维吾尔族同胞阿依夏姆满眼都是幸福。

阿依夏姆透露,在来深圳之前,她在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当了15年的演员,他们夫妻俩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2012年在丈夫的努力下,阿依夏姆从新疆来到深圳生活,成为深圳艺术学校的一名老师。初到深圳时,她感觉说话都带着新疆口音,特别担心上课时会被学生笑话。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阿依夏姆每天都在不停地练习,如今她已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虽然仍带点维吾尔族语言腔调,但她骄傲地认为“这是我的特色”,有时候她甚至还会用维吾尔语表演话剧,受到学生们的喜爱。阿依夏姆说,“现在我一家四口生活得很幸福,深圳是一座非常自由、非常包容的城市,我非常喜欢深圳,也爱这个幸福的家庭。”

蒙古族同胞斯日古愣。

斯日古楞和妻子、儿子。

“这是我的太太,我怀里抱的是我的儿子,他们是我在深圳最大的收获。”在茶话会上,斯日古楞指着屏幕上的全家福,骄傲地向大家展示他的幸福生活。

斯日古楞在草原上长大,与马头琴为伴。1996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乌兰牧骑演出队就职的斯日古楞,通过外派来到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工作,从此与深圳结缘;2002年,通过考试分配到福田区园岭街道办文化站工作,成为园岭街道艺术团团长。在这个基层文化组织里,斯日古楞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教他们练功排演,帮他们找地方演出,让喜欢唱歌跳舞的人,有舞台展现才艺。

斯日古楞的才能和热心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居民热情地给他介绍对象,他与妻子相识,共同组建了家庭,而且还有一个可爱的宝宝。斯日古楞说,来深圳打拼这么多年,无论是单位还是家庭,都让他真正地感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温暖。

佤族同胞岩望(右)与太太刘蕊。

“我们一个是来自云南的佤族汉子,一个是来自东北的汉族姑娘,两个天南地北的人能够在深圳相识、相知到相爱,源自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茶话会上,岩望夫妇甜蜜地分享着他们的故事。

岩望透露,刚与太太认识时,他不仅打着耳洞,还打了唇钉,第一次去女方家时,很担心会遭到未来老丈人拒绝。没想到,太太和她的家人既尊重他的风俗和特有的生活习惯,更包容他的喜好,让他顺利地和妻子成为一家人。

如今的岩望和妻子收养了很多流浪狗,过得非常幸福。他说,“我想我的这种幸福,很多市民促会的兄弟姐妹们可以感受得到,因为每次参加活动,我总是会把很多的欢乐带给大家,这个欢乐的来源就是我在深圳有一个幸福的家。”

满族同胞吴金富。

吴金富一家。

1990年,满族小伙吴金富从东北辗转来到深圳发展。他说,今年是他来深圳的第三十年,三十年来,他亲眼见证了深圳的沧桑巨变。

初到深圳时,吴金富记得,深南大道还是一条泥泞的小路,从南山区的蛇口到华强北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需要走很长的时间。刚来深圳打拼的吴金富在蛇口租住,最频繁的时候他半年内搬了三次家。后来随着深圳的发展,自己也不甘心落后,生活慢慢好转。

吴金富说,除了他追求的曲艺事业,他最爱的还有深圳市民促会这个大家庭,在这里领略了不同民族的特色,不同民族的同胞还在这里互帮互助,他早已把深圳市民促会当成自己的家,未来他将继续为这个民族团结大家庭贡献力量。

王京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