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 新生活】总书记,我们小康了(畲族) >> 正文

【新时代 新生活】总书记,我们小康了(畲族)

2020-12-30

“增产增收增幸福,喜年喜庆喜开怀。”在福建省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村民雷增喜的家门口,贴的这副对联格外醒目。这是一副暗藏老人名字的“藏头联”,也是雷增喜一家迈入小康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你看,屋里电视、冰箱、空调、抽水马桶都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雷增喜说。

雷增喜一家。

走进客厅,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照片。10年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到柏洋村调研,坐在一张红褐色桌子前和雷增喜拉家常,这张照片便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这是总书记,坐在旁边的是我,这是我女婿,那个是我孙子……”10年过去了,雷增喜依然清楚地记得总书记跟他讲过的每一句话,家里的摆设也保留了原来的模样。“总书记对我们很好,时刻关心着我们。”雷增喜边回忆边动情地说。

2000年,柏洋村实施造福工程,建起了新社区,先后集中搬迁安置了19个“五不通”自然村的192户850名村民。政府免费提供宅基地,给予一定补助,并帮他们解决贷款问题。2001年,雷增喜依照村里的规划建起了三层小楼。“这里很好,有幼儿园、学校、医院、公园和广场,生活很方便。我在幼儿园当保安,一个月有1600元的工资。”雷增喜满意地说。

雷增喜在柏洋村幼儿园当保安。

雷增喜家干净整洁的卫生间。

搬迁之前,雷增喜一家人住在距离柏洋村6.8公里的田头村。田头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回忆起以前的日子,雷增喜苦不堪言:“那时候家里很穷,吃的是地瓜饭,住的是草棚,下雨天屋子漏雨,台风天草棚还经常被掀翻。”村民们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效益很低。很多人要靠外出务工才能解决温饱。为了生计,雷增喜的女儿雷春妹和女婿钟昌鸾也曾到广东、河南等地打工。

从1994年开始,柏洋村抓住发展机遇,实施质量兴农、产业升级、村财增收等项目,实现全方位发展。在村党委书记王周齐的带领下,柏洋村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600元、村集体负债43万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如今人均收入过2万元、村财收入达725万元的小康建设示范村。

随着柏洋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里的工厂很多,打工非常方便,工资也不错,还可以照顾家里人。”钟昌鸾说。谈到现在的生活,雷春妹的脸上挂满了笑容:“生活确实好多了,有茶叶采,有水果摘,我今天采的这两筐柑子能卖200多元呢。”

果子丰收了,雷增喜笑开了颜。

“如今,家里种了十几亩的茶园,还有七八亩的果园,种了柑橘、柚子、黄栀子等作物,还养了很多鸡鸭鹅,每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日子真的越过越好!”朴实的雷增喜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真正小康了!”

(稿件来源:民族画报汉文版12期《新时代 新生活——来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小康故事 专刊》)

 王京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