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 新生活】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塔吉克族) >> 正文

【新时代 新生活】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塔吉克族)

2020-12-31

深邃的眼眸,高高的鼻梁,魁梧的身材,初见68岁、精神矍铄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时,仿佛能够看到他就像塔吉克族雄鹰一样,傲视着帕米尔高原,守望着祖国西部边陲。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这里是当地政府为他和红其拉甫边民建起的牧民定居安置点。整洁的院落,高大宽敞的尖顶房屋在村里十分醒目。他说:“这座房子是党和政府给我盖的。在这座房子里,我能感受到党的温暖。相信全国各族同胞和我一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党的温暖。中华大家庭是我们56个民族共同的家,我们一定要热爱伟大祖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红顶房子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的家。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双拥模范个人”。走进他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他和父亲、儿子三代人做义务向导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状,还有他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合影。正如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所说,在他家能够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塔吉克族牧民守卫祖国边境的历程,也能看到党和国家对塔吉克族牧民的关心和关爱。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死亡之谷”。

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要去红其拉甫边关建立哨所,由于山路崎岖复杂,塔什库尔干县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成为第一位当地义务向导,和边防军人一起巡逻护边。这位向导,正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亲。

1972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从青丝干到了白发,继续父亲的事业,守卫着帕米尔高原的千里边防线。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站在巡边摩托车旁,现在巡边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1986年9月,红其拉甫边防官兵们接到巡逻任务,他们得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亲身患重病,就瞒着他出发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得知后,对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说:“我要去给边防连做向导了!”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对儿子说:“你放心去吧。”1个多月后,当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完成任务回家时,父亲已经离开了人世。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为边防部队付出的不仅是失去了亲人,还先后损失了10余头牦牛。当部队和地方政府提出给他一些经济补偿时,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严肃地说:“巡逻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如果一定要我提出自己的愿望,那么,我只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99年6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3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不能再做向导了,他把这一光荣任务交到了大儿子拉齐尼·巴依卡手中。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妻子一起给牦牛喂饲料。

如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养了15头牦牛、7头黄牛和1匹马,28亩耕地上种满了青稞、莲花白和牧草,小康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他说:“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家现在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只想把守边戍边这件事做得更好。”

(稿件来源:民族画报汉文版12期《新时代 新生活——来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小康故事 专刊》)

 王京莉  编辑